一段婺剧《三打白骨精》的 " 变装 " 短视频,在网上点赞破百万。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几段 " 切片 " 在网上成功破圈,还引发线下演出一票难求。如今的戏曲,正依靠短视频平台不断出圈,成为新时代年轻群体与戏曲沟通的重要桥梁。

婺剧《三打白骨精》
当下,年轻戏曲演员的主动突围与积极探索,从直播间的个人清唱到戏曲团播,打开短视频平台,几乎可以看到全国各类戏曲演员的身影与表演。
曾几何时,戏曲的普及面临着观众流失的尴尬困境。昆剧演员张军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及:上世纪 90 年代,他曾在某高校做公益演出,结果发现台下观众人数越来越少,后来才知道那天很多大学生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翻墙提前离场,第二天报纸还登出了报道《看昆曲要跳墙而逃》。
张军的经历其实反映了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核心难题,不仅要守住技艺的 " 形 ",更要培育观众的 " 根 "。而在吸引年轻群体方面,短视频无疑扮演了观众 " 孵化器 " 的关键角色。
在互联网语境中,传统和新潮其实是一体两面的文化叙事。传统戏曲的国风国潮元素和当下网红元素相结合,很容易引发年轻网友的情感共鸣和积极互动。几条短视频可以让年轻网友好奇川剧的吐火是如何实现的,会有网友开始盘点不同地方戏曲《白蛇传》中白蛇变身的艺术差异,这种自发的探索欲正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
年轻网友的主动探索与互动热情,反过来推动传统戏曲打破固有边界,主动拥抱互联网元素进行创新实践。越剧将网络小说《甄嬛传》改编为连台本戏《甄嬛》,成为继《红楼梦》之后最受市场欢迎保留剧目。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把线上直播作为演出常规,仅 2025 年前三个月,演出就超过 221 场,观看人次超 4100 万,用数字化手段拓宽了传播边界。
从传播形式的借力到创作生态的深度融入,短视频与互联网对戏曲的影响早已超越 " 引流 " 本身。可以说,短视频和互联网不仅简单助力戏曲传播和出圈,更已深度参与到戏曲的内容创新、形式革新与生态构建当中。当短视频与戏曲相遇,所展现的已非传统和新潮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古典国风和新潮叙述的悠扬协奏曲,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