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4小时前
新枝接古韵,“小洛阳”再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昨天的第二十届 " 法华牡丹节 " 闭幕式上,聚光灯打在 00 后青年程思涵和同伴身上,他被授予 " 非遗文化守护者 " 荣誉。他面容尚且青涩,但双手指节处却比同龄人粗糙,聊起经由他手嫁接成活的法华牡丹时也很老到。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早前是法华古镇,以遍植牡丹闻名,又称 " 小洛阳 "。鼎盛时 " 遍地栽种,盛放时如锦如霞 "。2009 年," 法华牡丹嫁接技艺 " 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法华牡丹 " 也因此成为居民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程思涵的 " 非遗 " 之路,始于家中小院子。那是他与花卉对话的第一个实验室。童年记忆里,混杂着泥土的腥甜、花瓣的馥郁和父亲修剪枝叶时清脆的声响。那个 30 平方米的小天地,他也第一次见证了牡丹从深褐色的枝干中迸发出夺目的艳丽色彩。

" 别的小孩玩泥巴,我是‘拌泥巴’。" 程思涵回忆。他口中的 " 拌泥巴 ",正是法华牡丹嫁接技艺的核心奥秘之一——那种特制的沙质泥土。这种土,既要保水透气,又不能过于黏稠,需要像和面一样,凭手感调配出最佳比例。秋分前后十日内嫁接,沙缸覆泥密封,静待 49 至 63 天萌芽,恰似一场与时间的约定。

牡丹节举办至今 20 年。程思涵的故事,是新华路街道乃至整个上海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活动举办地 A.F.A — ROJO 艺文空间,前身是上钢十厂的老厂房。斑驳的红色砖墙上,崭新的玻璃幕墙倒映着百年牡丹的倩影;铁锈的钢梁间,悬挂着用牡丹纹样设计的现代艺术海报。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郝鹏说,新与旧的对话,在每一处细节中悄然发生。

今年落成的 " 法华牡丹非遗基地 ",由一片牡丹花园和一条牡丹长廊组成,就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眼下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下,基地正陆续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文化讲座、非遗进校园等各类形式的活动,共同促进法华牡丹文化传承创新,为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艺术家们在这里找到了文创新的灵感。在简单临摹牡丹形态之外,他们深入观察嫁接处的疤痕——那些凹凸不平的愈合组织,也一样呈现出美感,被转化成为具有现代感的几何纹样。这些纹样出现在帆布包、丝巾上时,展现出的不仅是美,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最新发布的《人文新华旅游地图》双语版上,IP 形象 " 牡丹新新 " 俏皮可爱、含苞待放。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乐瑾介绍,这种设计上的巧思,是希望让文化传承以更灵动、生活化的方式融入日常。

现在,牡丹节相关活动也将更多居民拉出家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郝鹏期待,像法华牡丹扎根沃土那样,每一位居民、每一位立足新华的奋斗者都能并肩,以开放的姿态、务实的脚步,把人文新华营造成更暖的 " 花园社区 "。

眼下,学艺术的程思涵还在市民夜校教授陶艺课,教大家拉坯、烧制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器。他说,越来越多市民在家种植牡丹,牡丹有它的风骨,理应有一个与之相配的 " 家 "。他烧制的陶盆,质地粗粝、色彩古朴,恰好反衬牡丹花的雍容华贵。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洛阳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 讲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