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梧桐公益活动在徐汇区武安电影街区温暖上新。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的主创团队走进永乐汇,与社区居民、新兴领域代表们一同包馄饨、话家常,以党建为引领、以美食为媒介,深化了社区多元群体的互动共融,生动诠释了武安电影街区 " 电影 + 生活 " 的治理理念。
亲手包制,共话家常:馄饨里的社区温度
永乐汇的食堂里,电影《菜肉馄饨》的四位主创——导演吴天戈,制片人顾晓东、主演陈国庆、编剧金莹,与湖南街道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温馨地包着馄饨。
四位主创老师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交谈间便多了一分亲近,手中是馄饨皮与馅料,口中是亲切的上海闲话与创作故事——各位老师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家,更是生活中的能手,与居民们一边熟练地包着馄饨,一边分享着话剧台前幕后的趣事。居民们也被这份热情感染,纷纷展示自家包馄饨的 " 独门秘诀 ",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气氛热烈而融洽。
" 菜肉馄饨是阿拉上海人刻在骨子里的味道,老早在灶披间,我们跟老邻居也是像现在这样一起包馄饨,一幢楼一起吃,现在很多都搬走了。" 一位来自东湖居民区的阿姨动情地回忆道。
伴随着城市的变迁,许多人搬离了弄堂,但也有许多 " 新 " 人因为工作、因为喜欢这种氛围而走进了弄堂,其中就包含 " 穿梭在街区的新就业群体 "。他们之中,有的刚来上海打拼对这座城市充满着未知与陌生,有的已经扎根多年对配送区域的每一个门牌号都烂熟于心,有的正在继续沪漂和回乡定居的抉择之间反复横跳。
共享成果,品味生活:一碗馄饨拉近距离
为了让这些 " 始终在路上 " 的城市守护者们也能感受到万家灯火中有你一盏灯的城市温度,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异地工作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湖南街道联手电影街区共治委员会成员单位永乐股份,推出城市守护者计划第六期——菜肉馄饨。结束了上午辛勤工作的 30 余名环卫工、快递员、保安、市容协管等城市守护者们,在寒冷的冬日里吃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菜肉馄饨。
" 我们老家习惯吃饺子,今天吃的这碗菜肉馄饨都是上海阿姨们自己包的,是真正的海派弄堂味道!" 大家都对馄饨赞不绝口。热心的居民们还教起了城市守护者们上海话,就像电影《菜肉馄饨》里一样,以前上海人会说普通话的少,所以那时的新上海人,在沉浸式的语言环境里最多一年就学会了用上海话交流。
大家吃着馄饨,聊着生活、工作和艺术,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一部电影、一碗馄饨而联结在一起,社区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在分享中得以加深和延续。
从舞台到书本:《菜肉馄饨》签售会延续感动
随后,《菜肉馄饨》同名书籍签售会在 Film 电影时光书店举行。电影主创齐聚一堂,为读者和观众签名留念。
读者们手捧新书,有序排队,与主创老师们进行着近距离的交流。不少刚刚一起包馄饨的居民代表也来到现场,将这份从厨房延续到书店的感动牢牢珍藏。这场关于《菜肉馄饨》的交流,也从舌尖的美味、手作的温暖,自然而然地升华为一次精神的相聚,也成为了街区 " 电影 +" 新兴消费业态的自然延伸。
一碗菜肉馄饨,串联起艺术家、居民与新兴领域青年;一场活动,彰显了党建引领下街区的包容与温度。电影《菜肉馄饨》以沪语讲述市井故事,聚焦弄堂烟火,正与武安电影街区 " 让电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 的建设初心相呼应。本次 " 电影《菜肉馄饨》进社区 " 活动不仅是文化推广,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发社区内生动能的真实写照。湖南街道将结合打造电影街区、音乐街区、慈善街区和骑手友好型街区,聚焦新就业群体的一餐一饭、一牵一挂、一分一秒,持续整合街区多元主体资源力量,推出城市守护者计划一期一会,重新解构新就业群体与属地社区、街区、楼宇的关系,在带动一批人、温暖一座城中发掘 " 新 " 的城市暖光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