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阿里巴巴发布了 2026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季度内,公司实现营收 2477.95 亿,同比增长 5%,若剔除高鑫零售等影响,收入增速达 15%,整体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2025 年,以牺牲部分利润维持住增长成为阿里变革的缩影,这也带出一笔接一笔的经济账:报告期内,阿里经营利润 53.65 亿,同比下降 85%,净利润达到 206.12 亿,同比下降 53%。
阿里仍是中国体量最大、最为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不过,烈度颇高的外卖补贴大战同样带给这个巨人财务上一些创口。
另一方面,该季度阿里即时零售营收 229 亿元,同比大增 60%,该业务也成为阿里营收增长的一大驱动力量。如何总结与把控即时零售的大方向,成为业界对阿里的关注焦点之一。
财报会上,阿里电商事业群 CEO 蒋凡表示,即时零售的 UE 亏损已经大幅收窄。
阿里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三季度是闪购业务投入高点,随着整体效率的显著改善和规模稳定,预计闪购业务的整体投入会在下个季度显著收缩。
从财大气粗的补贴大战到精耕细作的长久运营,即时零售运转逻辑从左到右,已经开始了战略转轨。背后折射的是,2025 年高烈度的补贴已经让参战多方不约而同地需要一个修整期,停下喘气。
一、谁吃掉了利润?
今年 4 月,蒋凡主导淘宝闪购推出 " 百亿补贴 " 计划,叠加饿了么整合后的 500 亿生态补贴,开启了覆盖实物电商与即时零售的补贴矩阵。
阿里即时零售增长,靠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蒋凡曾明确了补贴战略两阶段目标,第一阶段通过高投入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第二阶段聚焦单位经济效益(UE)优化。
从本季度财报来看,阿里即时零售正处在两个阶段的转轨期。一方面,即时零售的 UE 已经取得了很大提升,并能同步盘活其他业务。
另一方面,由于补贴实现了完整季度投入,季度内公司销售与市场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 13.7% 攀升至 26.8%,总额达到 665 亿。
海量补贴在今年三季度换来了阿里即时零售收入同比增长 60% 的亮眼成绩,同时也让财务侧显著承压。财报显示,该季度阿里经营利润为 53.65 亿元,同比下降 85%,经调整 EBITA 同比下降 78% 至 90.73 亿元。
蒋凡主导的即时零售补贴大战是集团财务承压的主要因素。据测算,仅淘宝闪购的百亿级补贴就可能拉低集团 EBITA 约 6 个百分点。
烈度颇高的补贴大战中,阿里的补贴策略相较京东美团显得更为激进。高盛分析报告预测,2025 年 7 月 -2026 年 6 月,阿里餐饮外卖业务亏损 410 亿元,京东亏损 260 亿元,美团息税前利润 ( EBIT ) 减少 250 亿元。
从向消费者发放红包和优惠券,到为商家提供佣金减免和配送费补贴,再到提高骑手配送收入,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单季度投入可能就高达 200 亿元。
尽管阿里通过补贴在短期内提升了用户活跃度和订单量,但从补贴驱动规模到提升效率、精细化运营转轨是否丝滑、最终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阿里集团 CFO 徐宏在电话会议上表示,这一季度作为外卖大战的巅峰期,也是淘宝闪购业务的投入高点。不过,随着整体效率的显著改善和规模稳定,预计闪购业务的整体投入会在下个季度显著收缩。
从财大气粗的补贴到精耕细作的长久运营,即时零售运转逻辑从左到右已经逐渐变化。背后折射的是,2025 年高烈度的补贴已经让参战多方不约而同地需要一个时机,停下喘气。
先前,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提出了 " 大消费的构想 ",要将阿里构建成一个 " 生活服务与电商结合的大消费平台 "。
从当前来看,阿里即时零售以点带面破局大消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除了本身业务的基本盘增长,即时零售也进一步盘活了淘宝生态:例如,本季度淘宝 App 月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 25%。双十一期间,淘宝闪购新用户的电商订单数更是超过 1 亿单。
二、如何找到规模与盈利的平衡点?
2025 年阿里即时零售的进击与近年来电商业务增长变缓互为因果。
数据显示,2025 财年淘天集团的 GMV 增速放缓至 3%,线上渗透率逼近天花板。

与此同时,拼多多与抖音电商持续以低价策略和内容化打法争夺着淘天的市场份额。浙商证券研报显示,阿里巴巴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51.3% 跌至 2024 年的 37.3%,拼多多与抖快直播电商的份额合计已达 42.4%,首次超越阿里电商。
注意力在哪,生意的可能性就在哪。近些年,抖快的用户使用时长与电商市占比逐渐提升,与之相随的是 " 万能的淘宝 " 正面临用户注意力被多平台分流的挑战。
一直以来,淘天始终是集团 " 利润奶牛 ",持续向集团各大业务输送弹药。例如,2025 财年淘天集团为阿里巴巴贡献了 113% 以上的经调整 EBITA 利润,成为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如何在稳住规模的同时保证利润、持续向其他业务输血,这是阿里电商不好把握的平衡性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三季度淘天板块的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 10% 至 789.27 亿元,延续了双位数增长态势。并且,增长主要由平台变现率(Take rate)的提升所驱动。
2024 年开始,淘天逐步推进变现率上调。例如,自 2024 年 9 月 1 日起,对平台已确认交易收取 0.6% 的 " 基础软件服务费 "。后续,平台则通过提升 " 全站推广 " 产品的渗透率,让一些过去未充分商业化的卖家开始付费。
多重手段下,平台抽成提高维持住了集团利润基本盘,不过也在某种程度上,让部分商家经营成本出现提升。据报道,有商家计算,新规实施后,基础服务费、类目佣金与增值服务形成的 " 收费矩阵 ",综合费率已达 16.56%。
并且,相关报道指出,全站推广模式下,付费推广投入直接决定自然流量的获取效率,中小商家若拒绝跟进,店铺曝光量可能出现下降,这也让商家们陷入两难。
三、整合收编,需要时间
阿里对电商的整体构想,是把电商基本盘业务一体化。
好消息是,为了加速融合远近场电商,阿里已经开始加速整合各平台并形成了初步成效。
2025 年 6 月,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与淘宝闪购实现深度协同,构建 " 淘天流量—饿了么履约—品牌商品池 " 的完整闭环。到了 8 月,阿里巴巴进一步整合飞猪、盒马、饿了么等多个业务的会员权益,构建统一的大会员体系。
这种生态协同的设想是,以高频的即时零售需求带动低频的传统电商消费,从而提升用户粘性与全生命周期价值。
正如蒋凡所指出的,阿里巴巴当前阶段的重点在于打通各业务板块,强化协同效应,以提升其在大消费领域的整体市场份额。
从实际效果来看,整合已初步显现成效:在流量互通方面,淘宝首页新增 " 闪购(外卖)" 一级入口,实现 3.6 亿高德 DAU、盒马会员与外卖用户的流量复用。
在供应链协同方面,截至 10 月 31 日,约 3500 个天猫品牌将其线下门店接入即时零售。双 11 期间,淘宝 App 实现消费者同比双位数增长,近 600 个品牌成交破亿,天猫品牌即时零售日均订单环比 9 月增长 198%。
在会员体系整合方面,本季度 88VIP 会员人数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总数已经超过 5600 万,用户对阿里生态的依赖度进一步提升。
只是,大规模的整合无法一蹴而就,大电商要彻底跑通,解决结构性难题必不可少。
例如,饿了么在业务并入后展开了品牌重塑,包括将配送员名称由 " 蓝骑士 " 改为 " 淘宝闪购城市骑士 ",APP 图标也从标志性蓝色调整为淘宝主题橙色。只不过,饿了么这一个国民级外卖品牌,自身十几年积累的蓝色心智被强行切换,部分老用户难免出现适应障碍。
从长期战略来看,饿了么整合是阿里电商 " 远近场融合 " 的关键一步。通过将高频外卖场景与低频购物场景绑定,阿里意图重构用户消费习惯。不过,以上战略能否真正成功,将取决于配送网络的持续优化、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控,以及跨业务数据的深度打通。
目前来看,阿里仍处于搭建框架的阶段,生态协同的真正价值释放仍需时间。
此外,更远的规划中阿里希望将电商业务作为 AI 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实现效率跃升。阿里曾明确,未来三年将投入 3800 亿元用于云与 AI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投入巨大的 AI 业务目前对集团利润贡献仍相对有限,在商业化成熟前,阿里仍不开电商的持续支撑。
三年内,阿里计划为 AI 投入 3800 亿元,同样三年内,淘宝闪购要带来万亿成交。这两个巨额数字,将会一直考验着阿里的战略耐心。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