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4小时前
香港大埔火灾救援:无人机如何才能真正解决高空灭火难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11 月 27 日晚 9 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政府总部会见传媒时通报,大埔宏福苑五级火警已造成 55 人死亡。

截至 11 月 27 日晚 10 时,香港消防处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大埔宏福苑五级火警已造成 75 人遇难,76 人受伤,伤亡者中包含消防救援人员,其中 1 人殉职,11 人受伤。

27 日晚 6 时 45 分,消防人员在宏道阁 16 楼梯间成功救出一名男性生还者。

这是一场在人力投入上近乎饱和的救援行动。

根据特区政府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 27 日下午 3 时,香港消防处已累计调派 200 多辆消防车、约 100 辆救护车,出动超过 1200 名消防及救护人员。现场动用了 11 条消防喉和 8 台旋转台钢梯车进行射水灌救。另外,特区政府已根据大湾区应急行动机制,向内地寻求了设备支援,广东消防总队与深圳支队提供了 10 架无人机用于现场搜救。

尽管救援规模庞大,但在宏福苑 32 层高的住宅楼前,物理条件的限制仍成为救援的最大掣肘。

11 月 27 日凌晨,火势尚未被完全扑灭时,经济观察报记者就在现场看到,在火势最猛烈的东南侧楼宇,数条从地面及低空喷射的水龙在风中被吹散,难以对高层火点形成有效压制。一位在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务人员向记者确认,受限于现场物理条件,现有的消防车臂展 " 只能覆盖到楼宇的中间部分 ",对于更高层的火势,外部设备无法触及。彼时,现场还有两台隶属于香港消防处的无人机正在作业,但主要是提供照明以及现场勘察。

香港消防处官网显示,该处现役主力的 " 旋转台钢梯车 " 作业高度为 56 米。

而此次起火的宏福苑楼龄已达 42 年,楼高 32 层,高度超过 90 米,香港主力云梯车的作业高度为 56 米,约合 18 层楼高,而起火的宏福苑高达 32 层,这意味着,当火势蔓延至中高层后,现有的外部救援设备难以触及。

"56 米 "

根据香港消防处官网公布的车辆资料,目前香港消防系统应对高层火灾主要依赖两款核心设备。

其中,现役主力的 " 旋转台钢梯车 " 由电脑控制,设有升降机及救生笼,主要功能是执行高空灭火和救援,其理论作业高度为 56 米。这也是目前香港消防处拥有的最高作业能力的地面装备。

另一款常见的 " 油压升降台 " 车辆,虽然配备了消防水泵及 1000 升的水缸,但在高空救援能力上较为有限,其官方标定的最大救援高度仅为 16 米。

按照通常的住宅层高计算,16 米的油压升降台仅能触及 5 层至 6 层的高度;即便是极限高度 56 米的旋转台钢梯车,也仅能覆盖 18 层至 19 层的高度。

然而,此次发生火灾的大埔宏福苑,其楼宇宏昌阁的高度为 32 层,这意味着,从第 19 层到第 32 层,这中间的 13 层区域,处于地面重型机械救援的 " 真空区 "。

大埔宏福苑建成于 1983 年,楼龄已达 42 年。作为一个拥有近 2000 个单位的大型屋苑,其 40 年前的内部道路规划,并未预见到如今重型消防车辆的作业需求。

国内一家生产超高层应急抢险车的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重型举高消防车要达到理论上的最大作业高度,有一个硬性前提,就是车辆必须在坚实的地面上完全展开其液压支撑脚,以确保重心稳定。

" 直臂云梯车不仅仅是把梯子升起来那么简单,为了保证在几十米高空作业时不翻车,车辆底盘的支撑脚展开宽度通常在 6 米以上。" 王先生解释道。

然而,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宏福苑内部行车道狭窄,且路侧停放着个别私家车,这种空间条件难以满足重型云梯车完全展开支撑脚的要求。

王先生分析指出,当作业空间受限,云梯车无法在距离楼体最近的最佳位置停靠,或者无法完全展开支撑脚时,车载电脑会强制限制云梯的伸展长度和角度,以防止车辆倾覆,这导致 56 米的理论作业长度在实际作业中可能被大幅折抵。

此外,水压的物理衰减也是高层灭火的一大难题,王先生表示,传统消防车通过云梯顶端的水炮喷射,水流在经过几十米的管道输送后压力会下降,再加上从喷口射出后受重力和风阻影响,到达高层目标时,往往已经无法形成扑灭猛烈火势所需的 " 水锤效应 ",只能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

在 27 日晚的通报中,香港消防处副处长陈庆勇亦在发布会中表示,消防员在现场面对的困难之一,是 " 现场温度极高 " 且 " 楼宇面积有限 "。由于外部设备难以从高空压制火势,消防员不得不采取 " 一层一层推进 " 的战术,依靠人力背负装备进入大厦内部进行灌救。

这种 " 人肉强攻 " 的方式,虽然是最后且最可靠的防线,但也极大地消耗了救援人员的体能和时间。香港消防处处长杨恩健在通报殉职消防员何伟豪的情况时提到,何伟豪于 26 日下午 3 时 01 分到场,随即便进入宏昌阁地下位置执行灭火任务,半小时后失去联络。

11 月 27 日上午 10 时,记者亦通过现场居民了解到,虽然部分楼栋从外面看去已无明火,但楼栋内温度仍然极高,对消防救援人员的搜救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针对现有重型设备 " 进不去、够不着 " 的痛点,国内应急救援行业正在尝试突围。

国内超高层应急抢险车生产企业讯高消防负责人朱女士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企业于今年 8 月刚刚推出了一款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的新型应急抢险车辆,与香港现场动辄需要数分钟展开支撑的重型云梯车不同,该新型设备采用的是高压喷射技术。

" 传统云梯车受限于车身长度和支撑要求,而新款车辆车身长度控制在 10 米左右,机动性更强,且不需要长时间的展开展臂过程。" 朱女士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技术参数,称该设备可在 5 秒左右将炮水喷射至 160 米的高度。

160 米大约相当于 50 层楼高,这一射程理论上可以覆盖绝大多数住宅楼宇的顶层。朱女士表示,该车辆自带 2 至 3 吨水箱,也可直接驳接市政消防管网或应急水源,既可以喷射水,也可以喷射消防泡沫。

据朱女士介绍,目前首台该型设备已被辽宁省消防救援总队采购,并列装为 " 应急抢险车 ",但她同时也坦言,由于该技术属于今年下半年才推出的新品,目前在国内及香港的消防系统中尚未实现大规模普及。

为何不用无人机?

在社交媒体与公共舆论场中,关于 " 为何不派遣无人机群进行高空灭火 " 的质疑声不少。

对此,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 27 日晚的记者会上进行了正式回应。

他证实,特区政府已寻求内地支援,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及深圳市消防支队借出了 "8 架配备热成像功能的勘察无人机 " 及 "2 架能提供长期供电的系留无人机 "。

上述设备的核心功能是 " 加强火灾现场勘察 ",而非直接参与 " 投弹 " 或 " 喷水 " 灭火。经济观察报记者在火灾现场亦看到,夜空中确有数架无人机在盘旋,其主要作用是利用热成像镜头穿透浓烟,协助地面指挥中心定位高层的火源核心,以及提供照明。

为什么在消费级无人机如此普及且资本市场热炒 " 低空经济 " 概念的当下,成熟的工业级灭火无人机却缺席了这场救援?

四川天府新区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层建筑火灾的作业环境,与普通飞行环境存在本质区别。

" 火势一旦燃烧起来,会产生剧烈的热对流。" 罗军分析,官方通报中提到的 " 烟囱效应 ",意味着宏福苑火场周边存在极不稳定的湍流和强风场。

在这种极端气象条件下,大多数现有无人机的功率和抗风等级难以保持飞行姿态的稳定,更遑论进行精准的灭火作业。

除了环境制约," 载荷 " 是另一个无法逾越的物理瓶颈。

国内消防电子行业上市公司青鸟消防(002960.SZ)证券部相关人士在接受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的消防无人机在建筑灭火上存在 " 很大的局限性 "。

该人士解释称,如果是 " 系留式 " 无人机(即拖挂水带升空),无人机不仅要承担水带本身的重量,更要承受高压水流喷射时产生的巨大反冲力。

" 小型的无人机根本压不住水流的压力,无法准确对准火点;而大型无人机虽然理论上可行,但目前并未完全研发成熟并落地销售。" 该人士说。

清疆智能的一位销售经理在回应记者咨询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表示,目前市面上能够通过 " 投掷灭火弹 " 进行灭火的无人机,面对宏福苑这种级别的 " 五级大火 ",其携带量显得微不足道。" 火势太大了,无人机喷嘴的水量太小,或者投几颗灭火弹,在物理上起不到压制作用。"

罗军认为,无人机要真正解决高层灭火难题,不能依靠单机作战,而必须形成 " 集群战力 "。

" 这需要组织 10 架甚至 20 架大功率工业级无人机,形成编队,实施‘饱和式’投弹或喷淋。" 罗军指出,这不仅涉及设备本身的功率问题,更涉及协同指挥体系、空域管理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目前,这一整套体系在行业内仍处于 " 起步阶段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实战经验。

" 高层灭火不是派一架飞机上去喷水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饱和式’打击。" 罗军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分析称,要应对宏福苑这种体量的火灾,必须组织 10 架甚至 20 架大功率工业级无人机形成编队,在统一的指挥系统下进行协同作业。

然而,这一体系目前在行业内仍处于空白状态。罗军向记者坦言,目前的消防无人机应用缺乏相应的标准、规则和机制。在实战中,地面人员如何与无人机协作、无人机之间如何组网互联、指挥官如何进行空域调配,都缺乏成熟的战法支撑。

此外,针对特殊火场环境的专业无人机驾驶员培训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 这是一个警醒。" 罗军对记者表示,香港这场大火虽然暴露了目前无人机在实战中的短板,但也可能成为推动行业标准制定的契机。

他建议,未来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大功率、抗强风、具备集群作业能力的工业级消防无人机进入各地消防救援系统的规划布局中。

但在技术拐点到来之前,在宏福苑的浓烟与烈火中,最可靠的依然是那些背负着数十公斤装备、徒步爬上楼梯、逐层逐屋灭火扑救的消防员。

李家超在记者会上透露,除了勘察无人机,港方还希望获得 " 外骨骼助力器 " 和 " 机械运输带 ",这些辅助设备的目标非常简单——帮助消防员节省哪怕一点点攀爬楼梯时的体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香港 无人机 火灾 消防车 物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