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6小时前
白益民:日本光刻胶能掐住中国的脖子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导读   

文章以光刻胶这一关键半导体材料为切入点,剖析了日本产业体系的隐性控制力与组织逻辑。指出光刻胶的差距本质是产业组织能力的差距。单纯扶植技术研发已不足够,中国需要培育自己的 " 产业组织者 "(类似日本商社),由其整合研发、生产、市场与资本,政策应鼓励建立跨领域、跨所有制的产业生态共同体。实现从 " 万马奔腾 " 到 " 有序协同 " 的转变,才能在高端制造领域真正实现自主可控。

作者 | 白益民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百年历史的光刻胶产业,中国仍然处于追赶状态。

日本光刻胶能否卡住中国的脖子?光刻胶这个事很敏感,我们用稀土去卡美国和日本的脖子。反过来,人家可能也在想着怎么反击,这事情关系到未来的 AI、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怎么解决?

1920 年左右,美国的柯达公司就开始聚焦在这个赛道中深入研究,1960 年就推出了各种版本的光刻胶,1983 年 IBM 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光刻胶,2000 年日本的 JSR(日本合成橡胶株式会社)推出了 ArF 光刻胶。这个赛道已经有将近 100 年的历史,在持续的你追我赶中,大家一直没有放弃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应用很广,是很多领域的关键材料。

光刻胶的市场规模。日本现在垄断了全球的光刻胶,中国 90% 都是需要依赖进口的,日本占到我国进口的 60%~70%。去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是 13.6 亿美金,今年上半年已经进口了 12.59 亿美金,逐年递增趋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北大等国内的各个科研院所都已经开始做深入布局,而国际巨头,日本 TOK、JSR 等国际巨头已经占据了垄断地位,玩家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

2024 年,武汉太紫微光电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原料和配方。中国其实是属于在追赶的过程,像‌彤程新材是国内少数实现全品类半导体光刻胶量产的龙头企业。

日本的产业控制逻辑:看似没有,实则把控源头命脉。

国产替代是未来的主旋律。从软件的角度来讲,DeepSeek 这样的软件系统实际上是应对美国,但是在硬件方面,要应对日本和德国,特别是日本,日本的材料、设备控制着全球的命脉。

美国在宏观经济、在能源领域掌握着全球的命脉,但是在微观领域,日本在很多看不到的地方控制着全球的产业。日本的财团企业掌握了很多产业的命脉,看似他们的品牌慢慢退出市场,但是他们掌握着材料、零部件、供应链,掌控着全球的产业经济。

以前都是日本家电,后来国内引进了日本的 100 多条电视机生产线,后来大家就认为国内家电已经完全取代了日本品牌,但事实上,国内电视机的生产线是用的日本的,造电视机的材料全都是日本的,然后我们才开始慢慢去替代显像管、液晶、等离子屏等等。海尔、长虹、海信、美的,扒开这些电器,有很多都是日本的零部件材料,冰箱、空调也是一样,这些的核心部件是压缩机,其他都是塑料。日本企业都在核心部件里赚钱,而且利润要比外壳那些贵得多。

再看打印机,现在用的打印机有一个是中国品牌吗?现在没有一个中国品牌的打印机,更别提墨水了。日本把打印机卖给我们,实际上控制的是墨水。有没有一部中国的复印机?办公室的复印机全都是佳能富士这些公司的。日本把这些设备卖给我们,更赚钱的实际上是那些材料。

光刻胶也是同样的道理。80 年代,日本芯片占了世界的 80% 市场,后来份额越来越少,由韩国、美国、台湾替代产量。其实是日本变相的隐藏,他们更多的是控制材料,这一部分是最高的利润,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致命的。一旦断供,芯片的产量就是零。

中国有大量的电子产品,包括汽车生产企业,很多都是大量引进了日本的生产线,日本人自己不造电动汽车,结果把造汽车的这些设备卖给我们,通过在上游的锂矿来投资控制。这就是丰田的布局,虽然丰田几乎不造电动汽车,但还是连续五年占据全球汽车产量的第一位。更恐怖的是,丰田一年的利润是 2500 亿人民币,是中国 18 家顶级车企利润总和的 2.5 倍。

背后是什么?背后实际上是三井商社。丰田是三井一手培育起来的企业,无论是资金、人才,还是供应链,都是三井打造的。很多人不知道,以为是丰田汽车,其实真正应该叫三井汽车,只不过三井财团保留了丰田的名号。

三井财团现在是世界最大的财团,有 30000 亿美元的资产,丰田、索尼都是由三井打造出来的,但是它的名称、文化、经营思想来自于浙江天台山。天台山是三教和合的地方,山上有一个瀑布,叫三井瀑布,现在叫天台山大瀑布,有三井潭、三井殿、三井庙这些文化遗迹。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重新审视日本的产业,一方面是警醒,一方面是剖析它的产业发展逻辑。它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用什么方式?能够做到在内核,在最上端去控制整个产业。

这不仅仅靠技术、产品、人才,还靠着三井商道的产业组织者的经营模式。通过对日本光刻胶的产业认知,来发现中国企业的商机,同时也是保证我们经济安全,保护经济命脉,保护国防命脉。

学习日本的什么?——三生万物、井然有序

日本之所以在很多方面形成垄断,其实是因为它有一套三生万物、井然有序的产业组织体系,也是三井财团商业模式的浓缩。对比国内则是万马奔腾的状态,带来的内耗和消耗是比较大的,财富往往在这种内耗中消失掉了,被别人拿走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内部打拼,自己内部压价,谁得利?产品出口,国外的收益是最大的,以低价拿走我们的产品,拿走我们的资源,拿走我们的劳动力,甚至拿走了我们的环境。

我们牺牲了环境,财富并没有留下,虽然把量做的很大,但是没有提取到利润,最终企业的利润是多少?GDP 很大,国家的利润有多少?获取的利润才是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获取利润,才能再投入、可循环,可持续的提升技术水平,打造高端制造业。前期通过使劲的投入,虽然把产量做大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但是这些企业有的负债上千亿,没有提取到利润,国民的财富没有积累起来,经济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日本的大型企业集团有中企业、小企业、小微企业,形成了一种共生形态,使得财富留在内部。不断的通过优化产业,把低端的向海外转移,把高端的留在国内,最终在海外打造了三倍于本土的 GDP,再进行资本回流。

聚焦到光刻胶产业,企业是无法孤立生存的,它是在财团体系里不断成长,通过商社投资渗透到全球,把握供应链,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垄断。

美国是颠覆性、发明性的科研,日本是积累性、集成性的科研。日本的人才是不轻易外流的,但在体系内是有流动的,保证了技术不会轻易泄密。美国不一样,美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人才是流动的,导致很容易从美国搞到技术。国内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院校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日本则是利用财团的生态体系把科研与市场结合得很好。如果不了解日本产业经济的内部组织体系,虽然我们搞到了人家的实验室技术,但是要放大成生产,难度非常高。

未来,中国企业要想去替代日本的核心技术。首先还是要先跟日本合作,先在合作的过程中摸取他的情报。不合作,隔着山,没有办法了解内部情况。所以,和日本应该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在合作中,摸它的技术,当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以市场换技术,但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首先是要控制住市场。最后如果把市场丢了,换不到技术。所以,首先我们要有自己的商社,用商社控制市场,才有可能换来技术。有了市场,实验室技术才能够跟市场对接上、变现、产业化。

国内现在最缺什么?是像日本这样的商社。商社不是简单的贸易公司,包括供应链、物流以及投资,也是一种风投,是一个综合服务机构。商社分为综合商社和专业商社。专业商社是在细分领域里专注,也具备刚才的这些综合功能。大型的综合商社是跨领域的、跨行业的、跨界的商社,通过跨界形成更多的商业机会。否则,没有商社,可能用几年或者十年的时间追上了光刻胶,一旦出现另外的赛道,又跟不住了,因为实验室技术和市场中间是脱节的,没有人做组织,没有人把各种的组织要素调动起来。

所以,光刻胶不是简单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生态体系、产业组织体系的问题。日本即使开始的技术落后一些,但变现和产业化的速度非常快,然后碾压市场。很快进入市场,赚到钱,不断提升技术,形成壁垒。

日本按照市场的节奏来储备技术,口袋里还有好几个升级版的技术没有拿出来。有时候看不到他兜里还藏了好几个升级版,刚刚追上的可能都是他们 10 年前、20 年前的技术。我们刚刚能做了,结果他又掏出了升级版的技术。

建立产业情报意识

产业情报并非只是某一个平台建立就可以改变的,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基层在企业端建立产业情报的意识和部门。很多企业没有情报的意识、习惯、方法、人才、组织。情报并不仅仅是获取外部的信息,还有规整已经获取的信息。中国企业普遍是随处的堆放,没有整理,没有链接,没有很好的储备,人才又流动的很快,然后人一走,原来积累的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后头人跟不上了,大大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影响了追赶的速度。

现在已经不是过河的年代了,是要过海了,过海摸着石头是过不去的,需要有足够的组织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过海,而不是他们自己架的小帆板,那肯定是葬身大海。要找到对标,始终跟踪,梳理、学习,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跟踪、筛选,分析市场变化、国际变化、政策变化等,让这些资料真正带来生产力,产生价值。

三井商社有三个核心要素,情报、人才和资金。三井把这个玩转了,通过把日本的产业组织起来,培育一个个的企业,从小作坊培育成大型企业集团,丰田就是如此,已经财团化了。

这 100 多年来,在三井的扶植下,丰田财团已经不是简单的造汽车,丰田汽车只是丰田十几家集团之一。丰田财团有个核心的组织叫丰田通商,是综合商社,是产业组织者。这是产业经济的核心。综合商社把产业、商业和金融形成了一个共生体。国内,金融是压榨产业的,从来没有雪中送炭,都是锦上添花,最后危机来了,赶快抽身。这是造成现在很多产业困境的重要原因。

(本文由管理智慧根据白益民老师直播内容整理而成,经作者本人授权)

  —— · END · ——  

   作者|白益民  

中国战略经济学家,国际商战情报专家,企业经营实战导师,亲历日本财团 12 年,研究中华商道 30 年,百万财经畅销书作者,著有《三井帝国》&《三井商道》系列。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日本 美国 稀土 机器人产业 柯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