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2025 年 9 月,阿里核心决策层和夸克等业务高层开了一系列 " 影响阿里未来命运 " 的会。
在这一系列会上,集团核心决策层做了决定:全力推动名为 " 千问 APP" 的 C 端 AI 项目,并将 " 千问 APP" 视为阿里整个 C 端 AI 市场布局的核心:千问 APP 将直接杀入 C 端市场;此外,阿里已经发布的 AI C 端产品,和接下来即将发布的其他 AI C 端产品,也将围绕 " 千问 APP" 以及背后的 " 通义千问 " 大模型展开。
这意味着,夸克网盘、浏览器、即将发布的 AI 眼镜,以及其他阿里将尝试的 AI C 端场景,都将被纳入到千问这个大生态之中。换言之,千问被寄予的希望是 " 成为淘天之于阿里电商一般的,阿里 AI C 端心智符号 "。
在这一系列会上,有高层将 " 千问 APP" 描述为 " 影响阿里未来的一场关键战役 "。有知情人士透露,有非常重磅的集团高层人物明确表示," 千问 APP" 不仅是影响阿里未来命运的战略级项目,也将是全集团各个部门都需要协作合力的 " 整体战 "。此后,在 10 月底的某一个周三,组织了一场内部核心骨干参与的启动会。
启动会后 96 小时是个周一。
在这 96 小时里,从北京、广州、杭州本地调集而来的超过 500 名工程师,已经秘密搬入了杭州阿里西溪园区 C4 楼三层和四层。它们几乎是当时阿里内部 AI 产品的 " 精锐一代 ":有从毕业后就进入阿里被悉心培养多年的 95 后天才少年、有阿里重金从海外挖掘来的 AI 学术大牛、有参与过多个产品打过多个硬仗的资深产品经理、也有在多模态等细分领域有特长的专精人士……
500 多人的工位、住宿、项目分工,在 96 小时内迅速 " 搞定 ",加急印刷好的特别工牌在他们周一搬入 C4 秘密工区后被发到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直到坐上飞往杭州的飞机前,并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于一个阿里内部的 " 绝密 " 级别战略项目,他们只被告知公司急需他们参与一个关键项目。
在此后一周时间里,空降而来的精锐数量增长至近 900 人,这成为了阿里针对单一项目从不同部门抽调精锐数的新纪录。
在 C4 楼四层尽头,有一个屋子被命名为 " 作战室 " ——它其实是个大号会议室。千问 APP 负责人吴嘉把自己的办公地点搬到了这里,在作战室外侧,环绕着吴嘉的核心属下、千问 APP 核心板块各个负责人的工位。
这里,成为了阿里这场硬仗的 " 战场指挥所 "。
没有 OKR、没有条条框框、甚至没有名为 " 路线图 " 的总规划蓝图。900 多人以项目组的形式封闭在 C4 楼三层和四层,每天晚上由人工和 AI 合力生成的数据报表和用户分析会送到每个 " 前线作战员 " 手中;每周,从 " 作战室 " 开会制定的周目标,会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规划,拆分至项目组每个成员。
阿里少有的,以战场前线 " 项目组 " 的形态,而非大组织架构形态,去推动着千问 " 诞生 "。
一个多月后的 11 月 17 日,千问 APP 正式上线。7 天后,下载量超过 1000 万。虎嗅了解到,这一数据大幅度超过了集团核心层此前给团队制定的 " 预期 "。在千问上线后的 10 天,夸克 AI 眼镜作为 " 千问生态 " 的硬件一环正式上线,虎嗅获悉夸克 AI 眼镜截至目前的订单总量,已经是数倍于此前团队的预期。
从数据看,千问 APP 和夸克 AI 眼镜的前两场仗都以小胜收官。但不可否认,更大硬仗已经摆在阿里面前:从 C 端 AI 产品看,目前豆包、DeepSeek、元宝牢牢占据了市场前三,而它们身后 Kimi 等六小虎为了求存也在奋勇 " 挣扎 ";而在 AI 眼镜市场,具有先发优势的 Meta 占据了全球市场绝大份额,而 Rokid、小米、影目等品牌在国内 AI 眼镜市场也早已拿下了足以夯实心智认知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 C 端 AI APP 还是 AI 眼镜,阿里面前的这些对手都是异常强悍的。以豆包为例,通过 " 异于常人 " 的流量禀赋,豆包从 2024 年 "AI 六小虎雄踞天下 " 的群雄时代杀出身位,面对 DeepSeek 和元宝的接连冲击,硬生生守住了江山,成为国内少有的 " 亿级用户量 "AI 单品。而在 AI 眼镜领域,Rokid 以创业者姿态,在行业中经受住了巨头们的冲击,并于今年三季度拿下 "5 天销量 4 万台 " 的 " 神话纪录 "。
" 千问被视为吴泳铭时代,阿里第三场关键命运战。一个是 AI+ 云,一个是淘宝闪购,一个是千问。" 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虎嗅," 内部的共识之一是,如果在 AI C 端市场获得成功,那么阿里的想象空间可能数倍于今天。"
发生在夏天的命运决策
虎嗅独家获悉,在 2025 年夏天之前," 千问计划 " 并未成为阿里核心决策层的首选。
实际上,直到今年年初,夸克依然是阿里 AI C 端叙事的主角。
一个关键因素,成为了影响决策天秤走向的筹码。
2025 年 9 月阿里云发布了 Qwen3-Max,这是通义大模型最新的参数规模超万亿的旗舰模型。虎嗅获悉,当阿里核心决策层体验到 Qwen3-Max 强大的多模态能力和推理研究能力后,决策层对于 " 去做一款纯粹的 C 端 AI 应用 " 的信心明显提高了。
有相关人士告诉虎嗅,有熟悉技术和 AI 的核心决策层,在亲自试用了市面上大部分 C 端 AI 模型工具后,又对比了 Qwen3-Max,该人士认为阿里应该尽快调整此前的思路,直接杀入到 C 端市场。" 我们可能没有流量优势,没有社交优势,但我们最大的底气是模型能力。我们发现大量国内头部 AI 应用,其实都微调了 Qwen 模型,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自己去做呢?"
这引发了文章开头那一系列 " 决策会 "。
从虎嗅获悉的这些信息来看,千问 APP 的出现,并非一个多年前的既定方略,而是根据内外部最新情况而做出的动态决策。
大方向确定后,就要决定怎么做了。
在 2025 年三季度,阿里核心决策层和业务一起开了多次会议,去探讨到底该如何杀入 C 端 AI 市场。
在多次沟通后,核心层逐渐形成了三个基本共识,这也成为整个阿里 AI to C 的 " 隆中对 ":
千问 APP 是核心,但它不只是 APP,要让千问切入到更多的场景(比如千问 APP 以 AI 助手形态融入到了夸克 AI 眼镜之中,也以类似形态融入到了浏览器产品里)
2. 不做单纯的聊天陪伴型工具,而是满足用户聊天需要的同时提供 " 效率与专业 "、去成为用户的生产力工具。考虑到今天用户对于聊天的需求,同时发挥出阿里的模型能力优势。基于此,核心层给出了六字方针 " 能聊天,会办事 "。
3. 当下(指 2025 年 9 月)是关键时刻,因为 Qwen3-Max 模型能力足够做这件事了,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历史级窗口期,做一个能把 " 整个阿里的生态都装进去 " 的 AI 应用。在这个历史级窗口期,投入必须坚决,不能犹豫
在这三个基本共识出现后,千问 APP 这个项目在阿里内部可谓 " 畅行无阻 " 了:最精锐的天才工程师、最灵活的项目和管理方式、高额的资源投入接踵而来。
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到底该如何界定夸克与千问之间的边界?
相关人士告诉虎嗅,基于三个基本共识,团队对夸克进行了新的定位:夸克不再扮演此前阿里 AI to C 这件事的 " 核心 ",转而聚焦其最擅长的 " 搜索以及搜索后业务(比如网盘和扫描)"。
值得注意的是,从组织关系上看,夸克和千问 APP 都隶属于 " 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 ",而吴嘉作为这一事业群总裁,同时兼任了夸克 CEO 和千问 APP 负责人。在千问 APP 项目推进过程中,大量源自夸克的技术能力,被嵌入到了千问 APP 之中。而吴嘉所承担的关键职责之一,正是基于两个产品不同的定位,去进行产品能力和资源的分配。
一场阿里的 " 总动员 "
阿里西溪园区 C4 楼四层 " 作战室 ",杭州。
屋子里摆满了饮料和零食,在这里吴嘉和千问核心成员每天有开不完的复盘会、讨论会,他们经常顾不上吃饭,抓一袋零食 " 就地 " 果腹。
千问项目组,是阿里内部的一个 " 特区 "。
一个细节足以显示出这个项目组的特殊之处,它脱离了传统阿里的组织模式、管理风格、产品诞生体系,它是一个在 " 战争最前线 " 诞生的产品。集团最高层给这批在战线最高层的 " 年轻一代指挥官们 " 授予了巨大的灵活度和空间。
虎嗅了解到,为了确保千问项目组的创造性,集团最高层并未让团队采用 OKR 等管理方式。900 多名空间而来的工程师,大部分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是没有关于千问项目的具体 OKR 的。
战术目标以周为单位,根据真实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及时更新,伴随产品迭代的进程,每个人会清晰了解到 " 每一周的具体产出目标 "。
同样灵活的还有预算制度。和很多阿里内部的大项目不同,千问项目的费用申请,都是按照周的单位,根据未来一周 " 关键节点、关键产出、关键周目标 " 去判断投入的,整个预算的审批和评估流程非常迅速。
产品本身,也采取了一种 " 阿里整体战 " 的策略:千问 APP 所嵌入的不同 AI 能力,实际上源自不同业务线此前积淀的能力。
比如多模态的能力,由通义大模型等团队空降而来的精锐承担完成;试卷识别、AI 医疗相关能力,由夸克擅长这些方面的精锐人才承担。
每个能力板块,都成立了细分的子项目小组,隶属这些小组的同学此前可能分布在不同业务板块。当一个能力(功能)完成并进入测试上线阶段后,单独的数据分析小组会开始进行每日数据跟踪。如果某个能力的用户数据(用户渗透率、用户反馈)未及预期,数据分析小组会和子项目小组开会讨论,探讨背后的逻辑,然后快反迭代。
用户维度的一系列数据(DAU 等),成为了千问整个项目组的关键 " 目标 ",但并非全部。
虎嗅了解到,由于 " 三大基本共识 " 中,千问项目被视为 " 不是一个单纯陪伴聊天的 AI" 而是 " 能够满足聊天需求同时,提高用户效率和专业性的生产力工具 AI",所以团队在考量用户维度时,除了 " 量 " 还有 " 质 "。有单独的小组会深入研究所有千问 APP 用户的特质和需求,去研究如何从聊天陪伴和生产力等多方面去满足用户。
在目标和考量维度方面,集团决策层也给予了千问 APP 不同以往的 " 宽容空间 "。虎嗅获悉,直到千问 APP 上线当天,决策层都没有给项目组一个明确的 " 数据指标红线(即不能低于多少)",但决策层成员基本上都成为了千问 APP 的种子用户,他们在一些单独的沟通群里,会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反馈或建议发到群里。
从这些角度看,千问 APP 可能带给阿里的不只是一个 AI C 端产品,它其实代表了一种阿里内部的新的 " 协作方式 "。笔者可以稍微展开举一个例子:这些空降到千问的精锐,实际上在接到 " 调令通知 " 前,在自己业务板块都是有自己清晰的 OKR 的。在加入千问项目组后,他们既有的 OKR 会处于 " 悬而未决 " 状态,虎嗅了解到阿里内部针对这些精锐过去几个月的绩效、待遇迅速形成了一整套保障方案。而这些制度模式,其实为后续阿里内部类似的 " 超级项目 " 打造了范式。
而在协作上,像千问这样抽调十几个部门数百精锐的项目,在阿里内部并不会每天都出现。而且,如上文所述,千问实际上 " 采纳了阿里不同部门的各种 AI 能力 "。这种跨部门 " 拿出最好人才、最珍贵技术机密 " 的赤诚协作,也只有在阿里高层推动 " 整体战 " 的前提下,才能出现。但显然,这也为日后阿里跨部门深入协作,做了一个示范。
结语:刚刚开始,是场硬仗
冷静地看,由千问 APP 引发的这场阿里 AI to C 战争,其实刚打响了第一枪。
对阿里而言,绝没有到可以庆功的时刻。
千问 APP、夸克 AI 眼镜,本质上都是在争夺 C 端的 AI 入口,而 C 端的 AI 入口对于字节、腾讯、百度、美团都是必争之地。
在和阿里多个 AI to C 产品相关人士交流时,笔者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们到底在流量上投入多少?
从笔者感知到的信息看,他们非常清楚过去两年发生在豆包、DeepSeek、元宝三家崛起故事背后的 " 流量魔力 ";他们也很清楚,阿里很难像某些友商一样,在流量端 " 挥舞空白支票,请来宾朋满座 "。
有相关人士告诉虎嗅,阿里在 AI to C 的流量投入上,是非常冷静与克制的。
" 内部会清醒地认为,这和淘宝闪购不是一种事情,我们不能像对待即时零售业务一样,去对待千问。" 该人士认为,内部非常清醒,即时零售是面向整个 C 端市场的,它拥抱每一个 C 端用户;但千问的定位,它不是个娱乐产品、不是个单纯的聊天产品。" 上述人士说。
但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从过去两年国内几款大火 C 端 AI 产品的命运看,往往都需要在问世伊始,把握住关键窗口期迅速实现 " 用户裂变 ",然后迅速迈过千万级月活大关,最终进化为国民级(亿级用户量)爆品。
而隐藏的难点是,无论是豆包还是元宝,时至今日依然处于 " 攻略周期 ",它们依旧渴望继续扩张;而在未来几个月内,DeepSeek 很可能会发布它那蓄力已久的 R2。如果考虑上上述玩家中,不少是手握流量本身的 " 大池 ",阿里在 C 端市场的扩张,是否会陷入曾经夸克的剧情:产品能力被赞誉,但营销和声势上被解读为 " 略逊一筹 "?
不止于此。
按照虎嗅了解到的信息,基于千问,阿里试图把包括电商在内的整个生态融进去。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时至今日,包括 OpenAI 在内,圈内对于 AI 电商到底什么样子还处于探索阶段。而 AI 重塑电商这件事,本身又分为两面:
· 如果你拥有了一个 AI 超级入口,那么怎么基于这个入口给电商引流,这是千问要做的事情
· 你如何用 AI 去重构既有的电商业务,这是淘天正在做的事情
而阿里的挑战在于,这两件事,需要同步推动。
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本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