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 月 28 日讯(记者 黄心怡)11 月 27 日下午,预热已久的阿里夸克 AI 眼镜正式发布。
《科创板日报》浏览电商页面看到,截至 11 月 28 日凌晨,夸克 AI 眼镜在天猫旗舰店已售出超过 7000 副,在天猫位列智能设备 XR 设备行业交易总量商品和店铺双第一。而在京东旗舰店则售出超过 500 台,占据京东智能眼镜类目实时销售排行第一。

随着夸克 AI 眼镜的发布,也为阿里 AI to C 战略补上了硬件这一环。
▍供应链阵容豪华 立讯精密、康耐特光学、恒玄科技等参与
发布会现场,夸克 AI 眼镜产业联盟宣布成立,包括立讯精密、高通、JBD、至格科技、星创视界 ( 中国 ) 、博士眼镜、康耐特光学等企业参与。

据了解,MicroLED 微显示屏企业 JBD 为夸克 AI 眼镜交付了全球量产最小的 AR 光引擎——体积仅 0.15 立方厘米,较上一代缩小 50%。
至格科技研发的衍射光波导片厚度为 0.7 毫米,重量不足 4 克,能实现 4000 尼特以上入眼亮度。
康耐特光学为夸克 AI 眼镜提供了通过光学一体化贴合技术,让镜片实现视光与显示功能一体化,光学精度达纳米级,透光率超 98%。嘉联益则为夸克眼镜定制了七层柔性电路板。
在芯片方面,夸克 AI 眼镜采用高通 AR1 旗舰芯片加恒玄 BES2800 芯片的双芯设计。此前,小米、Rokid 也均采用了类似的双芯设计。
阿里夸克 AI 眼镜产品负责人晋显表示,这两款芯片有不同的定位,分别是专为眼镜设备打造的高性能处理芯片,以及为极致功耗优化而采用的先进制程芯片。
" 眼镜涉及综合性的应用场景,并非单线程做一件事情,很多时候需要多芯片配合。此外 , 眼镜要长时间待机,如果一直使用高性能芯片,会影响待机续航。双芯片可以分别承担轻量化和高负载的任务。"
▍阿里 C 端战略补上硬件一环
11 月 17 日,阿里巴巴启动千问 APP 公测,上线一周实现超过 1000 万下载量。《科创板日报》获悉,阿里管理层将千问视为 "AI 时代未来之战 ",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进入到 " 辅助人 " 的 Agentic AI 时代,正是阿里打造 C 端 AI 入口的绝佳时机。
这次新发布的夸克 AI 眼镜,成为首个搭载千问助手的智能硬件。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表示,后续千问将继续向更多智能终端延展。

吴嘉在发布会上表达了对于 AI 眼镜市场前景的乐观。他相信。未来每一副眼镜都会是 AI 眼镜,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副 AI 眼镜。
"AI 眼镜会真正开启 AI 时代的人机交互革命,AI 眼镜 +AI 创作会成为未来创作的主流形态。我们判断,以手机为中心的拍摄记录,在未来几年会大幅度转向以 AI 眼镜为中心的第一视角的拍摄记录。"
阿里巴巴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补充解释,未来眼镜有望均升级为智能眼镜,成为最有机会挑战手机的设备,在阿里战略里扮演重要角色。
" 相比全球手机的出货量约为 12 亿部,全球眼镜的销量超过 15 亿副,而且眼镜的换镜周期会更短,近视镜、墨镜等不同场景也比较多。"
吸引国内大厂纷纷入局的 AI 眼镜浪潮,源于 2023 年 Meta 联手雷朋推出的智能眼镜,依托传统眼镜的设计和渠道能力,其成为消费电子市场的小爆款,销量超过 200 万副。
相比海外,宋刚认为国内的驱动因素可能略有不同。" 国外市场一家眼镜品牌独大,国内的眼镜品牌和渠道较为分散。我们认为 AI 驱动的硬件革命,才是更为符合主流技术趋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海外眼镜品牌未来或许也会回归这一路径。"
除了阿里体系内的 AI 眼镜,阿里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此前还拓展了手机终端、智能汽车等硬件领域,包括与苹果、荣耀、传音等手机厂商达成合作。
▍夸克串起阿里系 to C 生态
目前,市面上 AI 眼镜的应用场景多集中于拍照、翻译等基础功能,呈现趋同化态势。行业正探寻一个能够引爆市场的 " 杀手级应用 ",以推动 AI 眼镜迈向真正的规模化普及。
在应用层面,夸克 AI 眼镜主要融合支付宝、高德地图、淘宝、飞猪、阿里商旅等阿里生态场景。此外,还与 QQ 音乐、网易云音乐、航班管家等合作,来丰富使用场景。夸克 AI 眼镜产品负责人晋显透露,未来产品还将支持 MCP 协议,打造开发者生态。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现场体验,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可唤起提词器功能,随后眼镜显示的提词页面会随演讲者的讲话进度自动翻页。
通过拍摄实时画面,AI 眼镜可智能识别佩戴者身处阿里巴巴园区,并自动介绍周边环境与设施。它还能识别手机等物品的型号、价格等信息。
选择随身翻译功能后,夸克眼镜将启动实时翻译,译文同步显示于手机和眼镜屏幕,方便用户在跨语言交流中实时传递信息。

通过与相关应用绑定,千问助手可调取航班、火车等行程信息,并直接投射至眼镜屏幕,方便用户随时查看行程。

阿里巴巴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宋刚透露,未来生态拓展将聚焦于适合眼镜形态的核心场景,例如身份认证、快捷支付、运动健康与在线学习等方向,持续丰富眼镜的实用价值。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表示," 以运动健康为例,眼镜相对头部的位置更加稳定,如果在其中加入眼动、心率、血氧等传感器,就能对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身体数据进行实时追踪。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千问就可以提供更科学的健康服务,带来更加主动的 AI 体验。"
IDC 中国分析师叶青清认为,现阶段 A 眼镜的应用虽然以拍照、翻译、导航等基础功能为主,但未来更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其作为个人智能生态的枢纽,成为用户的 Always-on 智能助手。" 随着与手机、家居、汽车等设备的深度联动,AI 眼镜有望实现信息主动推送、场景感知和无感交互,让服务能够随时随地、以更自然的方式触达用户。例如,眼镜可在用户出行、办公、运动等多元场景下,提供主动决策、主动提醒、健康监测等个性化服务。"
"AI 眼镜的生态,能否像手机的生态一样蓬勃地发展起来,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我们也希望和行业一起来构建眼镜本身的生态。" 宋刚称。
宋刚也坦言,AI 眼镜产业链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 我们面临着材料革命的节点,比如更高透过率的玻璃,这依赖于碳化硅材料的突破。再比如高密度电池的进步,使得眼镜续航更长、体积更小。在小型化进程中,真正瓶颈更多集中在材料、芯片方面。芯片的尺寸仍然较大,整个行业还在致力于开发更小尺寸的芯片,让外观更小型化。"
《科创板日报》了解到,AI 眼镜在 " 性能 - 重量 - 续航 " 三者之间的平衡上面临一定挑战。IDC 中国分析师叶青清介绍,厂商需要在有限体积内集成高性能芯片、高清显示模组和大容量电池,同时还要保证产品轻便舒适,并控制在用户可接受的价格区间。产业链在显示技术、材料工艺、电池能量密度等方面仍在持续优化中,但受限于成本压力,部分产品在佩戴体验、续航表现等方面与用户预期存在差距,这也是导致部分消费者退货的重要原因。短期来看,这一矛盾仍是行业攻关重点,未来有望随着技术进步和供应链升级逐步缓解。
阿里 " 全栈 AI" 战略形成闭环
夸克 AI 眼镜的发布标志着阿里 " 全栈 AI" 生态形成闭环。
某券商 TMT 首席分析师表示,通过硬件终端承接 AI 能力,阿里实现了从数字场景到物理世界的服务延伸,同时联合立讯精密、康耐特光学等供应链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未来还将开放 MCP 协议打造开发者生态。这一布局不仅突破了 AI 眼镜的生态困境,更推动阿里 AI to C 战略落地,形成 " 软件 + 硬件 + 生态 " 的协同优势。
该分析师认为,至此,阿里已形成了’全栈 AI" 占率闭环,其核心由四大关键部分组成:底层是以平头哥含光 800 AI 推理芯片、倚天 710 云原生 CPU 为核心的自研硬件与灵骏智算平台等,构筑高性能异构算力底座;中间层以通义千问全模态大模型为核心,依托魔搭社区 300 + 开源模型组成的全球最大开源矩阵;上层涵盖 B 端与 C 端多元应用,B 端为电商、金融、自动驾驶等行业提供 AI 解决方案,C 端则通过千问 APP、夸克 AI 眼镜等软硬件入口承接服务。
" 最终以阿里生态内支付宝、高德地图等场景及第三方开发者生态为延伸,形成" 算力基建 - 模型平台 - 应用落地 - 生态协同 "的全链路闭环。"
艾媒咨询 CEO 兼分析师张毅认为,阿里夸克 AI 眼镜的发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继上线千问 APP、升级夸克 AI 浏览器等一系列 C 端动作之后,为完善硬件生态所做出的关键补位。
" 一方面补全 AI to C 的硬件入口,对阿里 AI 生态以及多终端布局具有重要价值。若能将其 AI 能力从手机、电脑延伸至可穿戴设备,将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逐步构建起 " 软件 + 硬件 " 融合的全场景 C 端 AI 生态。"
从技术与场景的耦合来看,AI 眼镜一直备受资本与市场青睐。张毅表示,对阿里而言,这不仅能够将 AI 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日常功能,更可推动行业从单一工具向生态中枢转型,树立 " 硬件 + 生态 " 的新范式,即将智能可穿戴设备,从单一工具升级为连接各类生活服务的生态中枢。
IDC 中国分析师叶青清也表示,随着阿里、百度、小米等头部企业入局智能眼镜,不仅带来了更强的技术和生态整合能力,也推动了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的快速演进。头部企业的积极布局,将加快 AI 眼镜从技术验证向用户体验驱动转型,推动健康管理、办公协作、无障碍辅助等新场景落地,进一步拓宽行业边界和用户基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