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行 " 跟不上
" 外行 " 可要掀桌了
文 | 子路
编辑 | 羊羊、耶耶
一个国企 " 地铁人 ",拍出了中国第一部 AI 动画长片?
AI 世界每天都在创造奇迹,这次轮到 " 外行 " 掀桌。
画爷爷 AI 工作室与生数科技 Vidu合作,爆肝28天推出国内首部原创 AI 动画长片《一掌熊猫》。作品采用" 皮克斯 + 废土画风 ",总时长42分钟,主创想做成" 中国版《机器人总动员》"。
这部 AI 动画世界观格外宏大,讲述在未来 AI 高度渗透社会的时代,一位被系统判定为 " 失败情绪体 " 的 AI 试验品熊猫侠,失忆后与小女孩豆豆相遇,重新觉醒自我意识、对抗阴谋控制的故事。
这部打破了 AI 叙事类动画时长记录的动画长片,上线后播放量破百万。尽管作品还存在瑕疵,但难得做到了清晰流畅的故事讲述、细腻动人的情感文戏、绚丽震撼的动作打斗等,让观众看到了" 用 AI 做电影 "的可能性,也得到了众多 AI 超创同行的肯定。


△ 《一掌熊猫》获得不少观众的肯定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部 AI 长片的核心主创入行仅仅两年,此前职业历程与 AI、影视行业毫无关联。
一个 " 外行 ",是如何组建起专业的全流程 AI 制片团队,创作出第一部电影级国产 AI 动画长片的?
近期,我们专访了画爷爷 AI 工作室创始人、《一掌熊猫》编剧导演秦文山(@AI 画中画),以及该片的美术指导纸墨、剪辑指导 PP,他们从一线工作流到 AI 工具进阶、产业发展走向等角度,分享了对 AIGC 产业最真切的洞察。

画爷爷 AI 工作室创始人
《一掌熊猫》
编剧导演秦文山

《一掌熊猫》
美术指导纸墨

《一掌熊猫》
剪辑指导 PP
在秦文山看来,AI 时代是一个技术平权社会," 未来一定是专业 > 创意 > 技术 > 工具 ",AI 团队发展路线会高度类似自媒体,用 AI 赋能影视人和更多对影视制作感兴趣的零基础用户。
01 2600 个镜头,多参流的技术革命
如果 AI 想要消灭人类情感,社会将变成什么样?
《一掌熊猫》的故事原点,就起源于这个 " 异想天开 " 的问题。
作品设定在百余年后,AI 机器人已经从简单的体力替代、情感模拟进化到可以融合人类情绪,于是人类开启 "PX 计划 ",试图创造真正" 有感情 "的 AI。
可情绪波动意味着变数,"PX-1" 熊猫侠的一次暴走,使城市核心 AI 控制系统 -EVA 决定销毁所有情绪体机器人,将被抹掉记忆的熊猫侠扔进城市边缘的机械坟场。

△ 因情绪波动的变数,熊猫侠在实验中暴走
熊猫侠走过鄙夷与误解,在与孤儿小女孩豆豆的相处中感受爱与温暖,也在神秘绿钩侠的提示下了解这个废土世界的运行规则,逐渐被唤醒了记忆与能力。
在保护豆豆、对抗 EVA 的关键时刻,熊猫侠想起来 "PX 计划 " 的真相。
原来他是被提取记忆、注入机器人的人类,原来他是豆豆的亲生父亲,原来看似正义的 EVA 才是那个 " 痛恨人类 " 的异端 AI。

△ 看似正义的 EVA 才是那个 " 痛恨人类 " 的异端 AI
《一掌熊猫》采用标准电影" 三幕式 "结构,有科幻世界绝对理性与人性情感的思辨,有机器人与儿童纯粹爱与守护的温情,也有 AI 机器人变身大战的热血名场面,已经非常接近一部科幻超英电影质感。
不同于依靠文生图、图生视频线性工作流制作 AI 短片的超创,秦文山的 " 画爷爷 AI 工作室 " 是标准的" 多参流 ",《一掌熊猫》实操也主要依托 Vidu Q2 更新的多参功能。
多参,指生成式 AI 支持多图参考实现对场景、人物、物品的一致性控制,Vidu Q2 最多可同时参考7个图像,动态表情、运镜效果都有了明显提升。

△ 《一掌熊猫》角色资产库丰富 / 受访者供图
《一掌熊猫》开发过程中,恰好赶上了 Vidu AI 的模型迭代,主创在实践中感受了一把技术更新带来的" 痛苦的甜蜜 "。
美术指导纸墨分享,初代模型在人物一致性保持方面虽然很好,但仍有一定局限,做大动作、大运镜有时也会出现角色的脸型、身体细节改变的情况。但不打斗,还怎么做熊猫侠?
Vidu Q2 多参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最后熊猫侠和 EVA 的终极一战,这种复杂程度的交互如果用提示词直接出图,大概率做不出来。
在 Vidu AI 中建立熊猫侠变身前后角色的资产库、用 Sora 做出分镜之后,我们在 Vidu 多参工程上传了五个参考。
第一是熊猫侠的三视图主体参考,第二是碎石轨道的场景参考,第三是 EVA 的正面形象参考,第四是战斗撞击的特效参考,第五是熊猫侠和 EVA 两个画面主体的大小比例参考。


△ 《一掌熊猫》使用 Vidu Q2 多参实现场景人物交互 / 受访者供图
当熊猫侠准确打出击败 EVA 那一掌,观众的情绪也在激烈战斗中被推向高点。

△ 熊猫侠与 EVA 的高燃终极之战
绚丽打斗之外,画爷爷 AI 工作室更重视文戏情感细腻的表达,文戏才是撑起长片内容的基石。
Vidu Q2 也重点提升了生成人物的表情感染力,秦文山很喜欢作品第 15 分钟那段熊猫侠与豆豆在桥上互诉衷肠的文戏。
熊猫侠冒着情绪过载的危险救下豆豆,却因为身份认知问题陷入自我厌弃,想在无意识伤害豆豆之前离开她。没想到豆豆不仅不怕他,还给出了最好的安慰。
我妈说,怕伤到别人的人,才是最温柔的那种人。

△ 豆豆用爱与信任治愈熊猫侠
这段 AI 特写处理格外灵动,准确传达出了豆豆的纯真与依赖、熊猫侠的忐忑与感动。
有了这些细腻的情感处理,才能让结尾反转的 " 父女相认 " 变得真实可信。

△ 大战后,熊猫侠与豆豆父女相认
但优化结果的背后,是几乎全流程的" 推倒重来 "。
秦文山坦言,《一掌熊猫》项目前后生成了2600多个镜头,虽然前期已经基本完成作品,但模型更新后看到了更好的效果,团队果断决定更新工作流,全面拥抱 Vidu Q2。
回头复盘,他们整理了模型升级在 42 分钟 AI 动画长片各个流程中的提效数据,供后来者参考。

△ Vidu Q2 升级,《一掌熊猫》全流程从 57 天提效到 28 天完成 / 受访者供图
多参流 AI 叙事长片的工作方法,正在重塑 AI 视频工作室的多个工种。
相比 AI 短片对抽卡师的依赖,当下剪辑师的重要性正在提高。
《一掌熊猫》剪辑指导 PP 分享,不同于短片剪辑侧重视效,AI 长片剪辑回归了传统影视逻辑,需要考虑剧情上下文、一致性衔接。
虽然 AI 视频素材没有真人那么准确,但 AI 长片剪辑完全打破了传统真人影视一环扣一环的线性生产逻辑。
之前剪辑师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导演没拍的素材只能靠特效,这是个边际递减的过程。
现在我们剪辑和前期出图、视频同步操作,素材效果不好我们可以立即重新出视频,像口型绑定、情感表达、打斗场面,都能尽量做到最好的效果。

△ 熊猫侠变身效果炫酷
AI 带来的" 技术平权 "风暴,可能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一点。
02 电影只是起点,构建东方 AI 宇宙
目前的《一掌熊猫》只是上半部,我真正的理想,是做一部 AI 科幻电影。
尽管用 42 分钟叙事长片给行业带来了一场小震撼,但带团队复盘全片,秦文山还是不够满意。
剧本打磨时间太短、文戏表达还可以进步、打斗节奏有点慢、比较刺激的部分没有推到情绪高潮、人物一致性还会有点小问题 ……
受限于项目进度,《一掌熊猫》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展开。他特意在片中埋下伏笔:
比如绿钩侠为什么要帮助熊猫侠?豆豆妈妈等被冻结的科学家如何被解救?EVA 下线后,人类和机器人如何在末世共存?

△ 《一掌熊猫》结尾留出悬念,如绿钩侠为什么要帮助熊猫侠?
画爷爷 AI 工作室已经投入《一掌熊猫 下集》的内容开发,目前在讨论优化阶段,预计明年上线。
秦文山预告,推出下集之后,他们还准备对标院线电影级别,将全片重剪成一部完整的90 分钟 AI 科幻电影长片。
现在是 AIGC 视频爆发前夜,但前路尚未可知,更长的内容自然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更高的风险,为什么要冒险做 AI 电影?
坦白讲,中国电影目前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瓶颈,怎么才能把观众重新请回电影院?像好莱坞一样建立电影产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是十分必要的。
纵观电影史,每一次瓶颈都需要从局外破局。
我认为 AIGC 是最有可能重建电影标准生产流程的方式,所以我们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理想之外,他认为做风格化长片才是专业 AI 工作室的未来。
从一人成军创作 1 分钟 AI 短片,到组建专业团队做 10 分钟、40 分钟长片,再到投入完整 90 分钟 AI 电影的开发流程,秦文山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 AI 影视制作方法论。

△ 秦文山尝试过各种规格的 AI 视频
2024 年 7 月,秦文山开始在视频网站上连载" 军事熊猫 "系列 AI 短片。
作品将国际局势化用成 AI 动物形象,加上台词玩梗、配音设计,在全网收获5000 万 +播放量。
热度越来越高,秦文山却陷入了迷茫。
一开始大家都想玩流量,但很快就发现,流量型 AI 短片的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一个视频风格火了之后,会迅速被模仿、被复制、被搬运,没办法持续做一些东西。
想要站稳脚跟,我们必须做差异化。那什么是差异化的东西呢?内容。
2024 年 9 月,团队第一次尝试转型。
在延续 " 军事熊猫 IP" 的基础上,他们制作了 AI 短剧《大英博物馆》,10 集全网播放量3000 万 +。
这是我们第二个流量爆发期。
彼时,AI 大模型的视频渲染能力还十分初级,生成视频画面以静态长镜头拼接为主,团队成员做出简单的运镜都很吃力。
但" 敢为其他人所不能为 "的创作思路,还是让他们走在了行业前列。
直到 2025 年 3 月,AI 大模型整体实现质的飞跃,入局门槛降低,催生出一大批 AI 短片创作者,画爷爷 AI 工作室必须面临第二次转型。
碎片式内容创作领域我们已经不占优势了,那就往长片的方向探索试试。
这次工作室 all in 在《一掌熊猫》,也是想摸索 AI 叙事长片的天花板。

△ 《一掌熊猫》制作团队 / 受访者供图
长片尝试给了秦文山很大信心,虽然 AI 生成的文戏还是难以达到真人表演级,对物理规律的模拟和理解上也不是很到位,但随着模型的迭代一定能解决。
但现在 AI 的发展是以天为单位的,也许很快这个壁垒就会被直接打破,我们都能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纯 AI 电影。
接下来,画爷爷 AI 工作室将坚持开发长片,同时也接到了来自短剧平台的橄榄枝,分出精力做一些AI 漫剧尝试,探索不同赛道的可能性。
内容上,秦文山更看好国风领域,团队也上线了解构《西游记》的 AI 短片《黄风岭》。
其实我国有很多大 IP 等待开发,比如《搜神记》《山海经》,甚至一句简单的‘龙生九子’就包含了多种故事可能性。
以前是做不到,现在借助 AI,完全可以释放想象力,做一些很好的探索、实践。
他已经和一位导演合作,计划开发 AI 动画《山海经》系列,做真正藏在 " 野山巨石 " 之间的山海故事。
03 跨界重生 " 外行导演 " 的进阶之路
今年 4 月,秦文山才彻底全职投入 AIGC 领域。
仅仅两年之前,他还是一个与影视行业完全无关的国企人,在地铁管理系统里做到科长位置。
涉足 AI 纯是个人兴趣,2023 年 11 月,秦文山在 B 站刷到 up 主" 一只 AI 视觉创作者 "用 AI 重制的真人版《海贼王》视频,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本来我就喜欢《海贼王》,看完这个才知道,哇 AI 已经可以实现到这个地步了。

△ up 主自制 AI 真人版《海贼王》
他开始自学 AI,先学习 AI 绘画课程,用 Midjourney 做了一套儿童绘本,挂到亚马逊上售卖,由此获得了 " 第一桶金 "。
随后,他跟随 AI 导师" 李太白 "学习 AI 视频制作,共同开发了 " 军事熊猫 " 系列视频,正式进入 AI 超创行列。
组建团队,则是 2024 年底受邀参加央视新闻的《AI 奇妙夜》。

这相当于中国 AI 创作者的第一个年会,他带着作品和想法出场,在这里认识了后续并行的同路人。
剪辑指导 PP,做过十余年后期剪辑工作,也做过制片人、导演;美术指导纸墨,曾是某大型游戏公司的原画设计师;配音设计干饭的星辰,来自汽车行业;视觉主创山雨,是 AI 技术开发的资深专家;
负责出图和动态制作的刘博、辣角角、小野、喵大王,分别来自文旅、外贸、自媒体、服装设计行业;还有传统影视人转型 AI 的酒鬼、AI 智帧局,负责视觉、后期等工作 ……
一个 " 外行导演 " 以创意为核心,凝聚了最内行的 AI 团队。

△画爷爷 AI 工作室团队成员 / 受访者供图
从一人成军到团队共赢,秦文山走过了 AI 迭代的几个关键节点:
1. ChatGPT 横空出世,图片处理言出法随的能力;
2. 对标 Sora,去年国内首个 AI 视频模型 Vidu 发布,到 Vidu 全球首发了参考生视频和参考生图功能,到今年 Vidu Q2 多参能力的升级,在一致性表达、场景还原、画质、运镜都是大提升;尤其是改变了传统 AIGC 制片流程;
3. Sora2 的音画同步能力、剪辑能力;
4. 最新 Nano Banana Pro 强大的文生图、构图能力。
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AI 视频必然将在 2026 年实现本质上的跃迁爆发。

△《一掌熊猫》多参工作流 / 受访者供图
在秦文山看来,明年开始,影视行业将逐步走进真正意义上的" 技术平权社会 ",未来一定是专业 > 创意 > 技术 > 工具,传统导演需要逐步下场拥抱 AI。
其实 AI 影视的核心逻辑还是导演思维,传统导演会很快入手,也会快速产出好作品。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多影视人不愿意转行、学习 AI,要么觉得学习成本太高,要么干脆就是抗拒心理。
我们也跟很多动画影视基地、影视公司交流过,他们想用 AI 赋能,但不愿意投入成本培养自己的 AI 团队。
秦文山也能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必然面临漫长的结构阵痛期。
他觉得,未来专业 AI 团队大概率会靠近自媒体发展路线,自我孵化、合作大厂,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
也许是时代泡沫,也许是工业革命,总之新的浪潮已经产生,每个人都将或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
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早早入局,主动拥抱变化,争做 AI 潮头第一朵浪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