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餐网 7小时前
海底捞、高瓴资本坐镇基石,“中式面馆第一股”遇见小面要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今日,遇见小面启动招股程序," 中式面馆第一股 " 终于尘埃落定。

" 生意做遍,不如卖面 " 这句老话,如今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印证。

11 月 27 日,知名面馆品牌遇见小面正式启动港股招股,预计在 12 月 5 日挂牌上市。

去年末到今年上半年,餐饮迎来了一轮上市潮,多家内地餐饮品牌成功登陆港交所。但下半年,这股热潮却仿佛突然熄火了,6 月至今,没有一家餐饮企业成功在主板挂牌上市。

如今遇见小面叩响港交所大门,改变了这一现状。这也意味着," 中式面馆第一股 " 终于尘埃落定。

△遇见小面广州悦汇城店

海底捞、高瓴资本力挺," 中式面馆第一股 " 来了!

" 民以食为天 ",注定了餐饮是一个能够穿越周期的常青赛道。

2010 年前后,中国餐饮业迎来了第一波上市潮。2007 年 3 月,味千中国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内地首家在香港挂牌的餐饮连锁企业;同年 11 月,全聚德成为内地首家 A 股上市的餐饮企业。

2012 年,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推动中国餐饮业走向大众化、便民化。这一时期,一批贴近普通消费者的大众餐饮品牌开始崛起,资本的目光也逐渐聚焦到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赛道。

呷哺呷哺、周黑鸭、海底捞、绝味食品、九毛九等餐饮企业上市,向市场证明了中餐是可以通过标准化、连锁化的运营模式赢得资本市场认可的。

2020 年后,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危机也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变革,短短几年的发展,餐饮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迈出了一大步,对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1 年 8 月,中国餐饮行业投融资金额达 439.1 亿元,是 2020 年的 2 倍。

与此同时,随着整个行业竞争的加剧,头部企业也更积极地寻求资本支持。于是,不少品牌选择赴港上市,比如奈雪的茶、海伦司等。

今年,资本对餐饮赛道的热情不减,蜜雪冰城、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绿茶餐厅等多家餐饮企业成功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上市餐饮企业集中于新茶饮与正餐两大赛道。

相比之下,市场规模更大、消费属性更趋刚需的中式快餐赛道,却鲜有成功上市的品牌。尽管不少相关企业曾递交招股书寻求上市,但至今未能成功闯关。

如今,这个 " 僵局 " 终于被打破。遇见小面正式启动招股程序,将成为 " 中式面馆第一股 ",中式快餐赛道终于迎来了资本市场的 " 破冰者 "。

△门店客流兴旺

市场对这位 " 破冰者 " 给予了不小的认可。从招股认购情况来看,遇见小面这次招股吸引了全球市场的资金和目光。根据公告,遇见小面的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海底捞等多家知名机构和品牌,合计认购 2200 万美元,约占募集资金总额 25%。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底捞一直在通过对外投资,巩固其龙头餐企地位。

此前,海底捞以约 2.04 亿元收购 U 鼎冒菜的全部股份,后又收购了汉舍中国菜及其旗下的面馆品牌 Hao Noodle、自助小火锅品牌举高高。不难看出,近些年海底捞一直在寻找除火锅场景之外,刚需消费赛道的投资标的,以此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餐饮生态。如今选择遇见小面,在一定程度上看中其在中式面馆赛道的潜力。

而作为长期聚焦消费赛道的高瓴资本,也曾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参与认购海底捞、呷哺呷哺、蜜雪冰城等上市餐企。此外,高瓴还投出了百丽、良品铺子、名创优品、喜茶、皮爷咖啡、完美日记等消费行业龙头公司。

上半年利润翻倍,平均 3 天开出一家新店

市场对遇见小面的热情,离不开一份稳健的 " 答卷 "。

最新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遇见小面营收从 4.18 亿元一路攀升至 11.54 亿元,两年近乎翻了 3 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6.2%。2025 年上半年,其营收为 7.03 亿元,同比增长 33.8%,若下半年能够继续维持这一增速,全年业绩有望再创新高。

利润方面,2023 年至今,遇见小面盈利势头持续强劲,今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增 131.56% 至 5217.5 万元。

过去两年餐饮市场的经营挑战重重,就今年上半年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 10 家上市餐饮企业录得净利润同比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遇见小面实现营利双涨,展现了其抗风险能力。

这一表现得益于规模效应,遇见小面近几年的开店速度肉眼可见的加快,2022 年初门店仅 133 家,2025 年已增至 465 家,三年间翻了 3 倍多。按照这个速度算下来,2023 年遇见小面净增 82 家店,平均 4.5 天开一家新店,到了 2025 年已经提速到约 3 天开出一家门店。

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拉低遇见小面的盈利水平,反而推动了整体利润率的提升。招股书显示,2023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遇见小面直营门店的经营利润率分别为 12.5%、13.3% 及 15.1%,逐年上升。

这背后,是规模提升带来的降本增效。对于一个连锁品牌而言,有了规模才有量,有量也就意味着固定成本能够被摊薄,采购议价能力增强,整体运营效率也会相应提高。数据显示,遇见小面直营店的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直营店应占收入的百分比由 2023 年的 29.0% 降至 2024 年的 28.4%,并进一步降至截至 2025 上半年的 26.9%。

招股书还指出,遇见小面直营店平均 14.9 个月回本,这意味着新店开业后很快就能贡献利润,形成了从拓店到增收,再到提效的良性循环。

支撑门店快速复制的秘诀之一,是遇见小面的标准化运营体系。从菜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到门店运营,遇见小面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化、数字化的管理流程。

△招牌红碗豌杂面

比如,在产品制作环节,几乎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标准。得益于曾在 " 麦肯系 " 工作的经验,遇见小面创始人宋琦深谙标准化的重要性,把西式快餐的标准化逻辑复刻到了遇见小面的经营中。

举例来看,他将辣椒两勺、盐少许、煮至变色等厨界 " 经验 ",换成油温 210 度、盐 20 克、煮制 30 秒等高度标准化的 SOP。这样一来,每一碗面的辣度、面条的软硬程度都能够处于统一标准,这种 " 去厨师化 " 能够有效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也能保证全国门店口味统一,让地道重庆风味可复制、可落地。

而成熟的数字化体系,进一步放大了这套标准化体系的效果。据了解,遇见小面的数字化体系已经渗透进包括营业情况分析、数字化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安排、员工培训与考核等各个方面,让所有餐厅、营运人员及菜品均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一来能够有效降低跨区域管理成本,二来也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让标准化运营更高效、更可控。

在门店高效复制的模式下,遇见小面在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的表现都跑出了加速度。招股书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遇见小面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总商品交易额达 1.39 亿元,同比增长 31.21%。

香港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招股书显示遇见小面已在港开设 14 家门店,上半年香港地区总商品交易额达 4227.2 万元,同比增幅超 10 倍,香港市场的增长占其整体增长的 21.3%。

1600 亿的面馆赛道,头部品牌该如何破局?

作为传承千年、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品类,遇见小面所处的面馆赛道一直备受关注。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测算,2025 年中国面馆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600 亿元,同比增长 8.0%。

不过,目前这个庞大的市场仍处于 " 大而散 " 的状态,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以遇见小面为例,尽管已是中国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但其市场份额也仅占 0.5%。

另据红餐大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在更细分的重庆小面赛道里,门店数超过 50 家的品牌占比低至 0.3%,77.4% 的品牌门店数在 5 家及以下。

连锁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竞争也更为激烈。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国面馆门店数超过 66 万家,规模几乎与竞争白热化的新式茶饮赛道相当。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遇见小面通过品类的精准定位和模式创新实现突围,成为面馆品牌穿越周期的参考范本。

△遇见小面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店

餐饮行业有句俗语是 " 选品定生死 ",首先在在品类定位上,遇见小面选择了认知度较高,几乎不需要市场教育的川渝口味。

在经营模式方面,与大量分散在街边、社区的重庆小面馆不同,遇见小面主要进驻商场,从选址层面实现品牌区隔。

中式餐饮连锁的最大难题,莫过于 " 千店千味 "。而遇见小面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和中央厨房,保证出品标准化。无论在全国的哪家门店,消费者都能吃到一碗口味一致的小面,这一点,也呼应了其品牌 slogan" 不在重庆,遇见小面 "。

与此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遇见小面正在从经营时段、产品结构等维度进行突破。

2018 年,遇见小面就推出了 24 小时营业门店,目前全国已有近 69 家。今年以来,遇见小面继续加码全时段运营,在早餐时段推出了免费的粥饮,这看似增加了成本,实则用低成本拉高性价比,从而吸引更多上班族早餐到店。

除了早餐外,遇见小面还推出了 " 好搭下午茶 "" 冒菜撸串小夜市 " 系列产品,切入下午茶和夜宵时段,进一步提升单店坪效和翻台率。

△遇见小面菜品丰富

产品层面,遇见小面则采用了 " 面条 +" 的策略,即在小面的基础上,推出了肥牛小锅冒菜、烤鸡、锅巴土豆、冰粉等产品,以丰富门店 SKU。这样的产品矩阵,既能满足一人食的需求,也能适配两三人朋友小聚等轻社交场景。

这些策略已带来一定的正反馈,根据招股书数据,截至 10 月 8 日,遇见小面的会员数量已突破 2210 万,2024 年储值会员复购率达到 44.5%。

总的来说,面馆赛道规模庞大,虽然竞争激烈,但品牌化、连锁化的空间依然广阔,重点在于面馆品牌能否打造出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运营模型。而遇见小面之所以能够持续获得市场青睐,正是因为其在这一步,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遇见小面 海底捞 资本市场 港交所 高瓴资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