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日晞研究所,作者 | 咸闲,编辑 | 咸闲
当短剧仍在乐此不疲地制造 " 爽点 "、收割情绪流量时,一个内容新物种开始杀入大众视野:" 漫剧 "。
简单来说,漫剧的非官方解释是既不是动画,也不是传统的漫画,而是精准截取漫画的高光分格,给予各样的角色和场景细微的动态效果,再配以专业声优的沉浸式配音,可以大致理解为 " 动态漫画 "。
这种融合形态,制作成本远低于动画、节奏契合碎片化阅读习惯、代入感又远超静态漫画,凭借这三大杀器,轻轻松松就俘获了各种年龄段的用户的芳心。

2025 年上半年,漫剧的出现呈现井喷式上升状态,行业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5 日前的半年漫剧流水规模翻 12 倍,投流日耗已经破 400 万,累计上线剧目 3000 部。
那么,这场内容创新下的新热门赛道,漫剧又将如何跳出短剧的流量循环,走出怎样一条不同的成长路径?
内容市场新宠
在追求 " 内容为王 " 的时代下,无论是长剧的精心制作还是短剧的快速迭代,都需要长时间与高成本的双重加持。
漫剧的探索,就是试图从根源上开辟一条不同路径:对比短剧这一相对轻投入的运行形态,漫剧的核心差异在于落脚在漫画本质,它不像短剧那样使用真人表演,而是基于漫画素材,通过添加动态效果和配音来增强表现力。
对创作者而言,漫剧的制作成本就远低于动画和真人剧。
一套漫画素材可以通过不同的动态处理和配音,衍生出多种版本,最大化利用原创内容。
在目前的漫剧领域,主要有三大垂类:简笔画、沙雕漫和动态漫。
简笔画的成本极低,可以控制在千元以内,收益可达数十万,相对应的生命周期较短,仅仅只需要消耗大约几个月。
而沙雕漫是当前的主要赛道,2000 元成本可实现 10 万元流水收入,生产效率上是真人短剧的百倍。
随着 AI 的不断进化,动态漫更受到 AI 催化,与传统动漫作品对比,动态漫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至五分之一,100 分钟漫剧的生产成本约 10-30 万元。
短剧在逐渐发展下也开始大不相同了,进入 2025 年后,为了提升品质,低投入高回报的神话就开始破灭了。
据统计,短剧在过去一般的制作成本在 20-30 万元,而高配置的精品短剧已经进入 " 准影视剧 " 级别,单部制作成本已飙升至 300 万元以上。
同样,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内容就能更快能够出现在观众面前。
对用户来说,漫剧提供了介于静态漫画和全动画之间的独特体验。它保留了漫画的艺术风格和分镜美学,又通过动态和声音增强了沉浸感,使用户在休闲时,能够实现沉浸式的沉入故事情节当中,实现放松。
一集漫剧通常只需 2-5 分钟,完美适配等车、排队、睡前等这些碎片化的休闲场景。
漫剧的叙事节奏也明显快于传统漫画。为适应短视频平台的观看习惯,漫剧通常会压缩剧情进展,在每集结尾设置强烈悬念,促使观众连续观看。
这种 " 上头 " 体验和短剧相同,反而比现在的短剧消耗成本更低,就成为了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关键。
漫剧的主要玩家
随着漫剧市场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玩家纷纷开始入场布局,各自都想凭借独特优势抢占新兴赛道,吃一波红利。
在这一蓝海中,阅文、晋江文学城等网文平台就展现出了最直接的先天优势,拥有海量小说以及各大爆款 IP 储备,这使得他们也就成为漫剧内容最天然的供应商。
他们的策略通常是将已经获得市认证过后的高人气小说改编为漫剧,实现 IP 价值的再一次展现。
而快看、腾讯动漫等漫画平台则从视觉内容源头切入,展现出另一种路径的原生优势。
这些平台拥有成熟的漫画创作者生态和大量的原创漫画 IP,就直接转化为漫剧内容,可以说自带编剧,无需导演。
快看平台推出的《谷围南亭》《火旺》等漫剧作品,均是改编自平台内的高人气漫画,上线后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显示出这样的漫画平台在漫剧领域有着天然的跳板。
另一大优势就在于它们所拥有的固有的付费阅读机制已得到用户认可。
平台为了支撑整个漫画生态的运转,从画师、编辑到平台运营,从 2010 年左右开始就形成了付费模式的雏形,已经被认为这是常态。
所以,采用 " 免费前几集 + 后续章节付费 " 或 " 会员无限看 " 的模式,就将漫剧观众转化为付费用户,用户们也能够理解以及愿意为此付款。

当然,各大社交媒体也并未缺席。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巨头则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精准的推荐算法,在漫剧分发环节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平台不仅为漫剧提供了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也纷纷开始向上游内容制作延伸,开始自制漫剧。
抖音还推出了 " 漫剧计划 " 等扶持政策,通过流量支持和商业分成吸引内容创作者入驻,构建平台内的漫剧生态。
红果短剧平台也专门开设漫剧板块,并将其与短剧进行协同运营。
这种 " 漫剧 + 短剧 " 的联动模式,漫剧以更低成本完成故事铺垫与用户沉淀,而短剧则承接高潜用户,也就加长了用户的使用时长,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数据显示,抖音旗下的巨量引擎 AI 漫剧广告日消耗翻倍,头部的作品单日投流消耗突破千万元。
抖音平台近 30 天有超 4000 款漫剧产品投放,相关产品总量超 1.9 万款。
快手同期发力,动态漫用户规模 6 个月突破 400 万,单日投流收入超 400 万,数十部剧广告消耗破百万。
短视频平台就是通过这种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到用户偏好的题材和叙事节奏,反哺内容创作,提高了漫剧成为爆款的概率。

图片来源:小红书 — @桃乐西
漫剧的迅速崛起,延续了短剧、短视频的快节奏模式,离不开如今的 Z 世代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的追捧。
碎片化娱乐需求是 Z 世代内容消费的典型特征。
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年轻人越来越难有大量且集中的时间投入长时间性的娱乐活动当中。
一集 2-5 分钟的漫剧正好填补了日常生活中的间隙时刻,提供了一种 " 轻量但完整 " 的内容体验。
漫剧还满足了 Z 世代的情感代餐的需求。
网友直呼," 每天刷几集小甜剧,不用动脑又能放松心情 "!
相比真人表演,漫剧呈现出更加唯美、更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和画面风格,满足年轻用户对 " 谁颜值高,选谁 " 的颜值主义追求,越看越上瘾。
冲刺未来
虽然漫剧仅仅是作为一种新兴内容形态,仍有巨大的进化空间,但如今却有着足够的 " 贵人 " 助力其不断发展。
AI 绘画与 AI 配音技术开始不断成熟,大幅地降低了漫剧制作的门槛和成本。目前,漫剧制作仍需要大量人工完成绘图、动态设计和配音工作。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实现 " 文字到漫剧 " 的自动化生成,创作者只需提供剧本和风格要求,AI 就能自动生成对应的漫剧内容。
同一 IP 也可以衍生出多个造型及故事版本,满足不同用户的审美需求,真正实现 " 千人千面 " 的内容体验。

图片来源:app 下载界面
中国在网文和漫画领域积累的丰富 IP 库,加上日益成熟的漫剧生产能力,构成了文化出海的强大组合拳。
漫剧以其较低的制作成本和易于展现中国特色的特性,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理想载体。
目前,中国漫剧已在东南亚市场取得初步成功,多部作品登陆日本、韩国、泰国等地区的主流平台,获得可观播放量和用户好评。
在 YouTube 平台上,漫剧《命轮之主》单集播放量平均在在 10 万至 50 万之间,热门集数可突破 100 万,成绩十分亮眼。
与普通出海的动画相比,漫剧不仅保留了东方式的美学风格,还通过动态化和配音降低了文化鉴赏门槛,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
短剧与漫剧的竞争,本质是两种内容逻辑的平行探索。前者向精品化不断发展,后者在 IP 孵化、成本控制和创作效率上构建独特优势。
它或许不会取代短剧,但却证明了在碎片化时代,轻量化、高适配的内容形态,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商业价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