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3小时前
成都5亿元国资合资企业落地,国资产区平台成白酒第三极,与巨头共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图片系 AI 生成)

近日,注册资本 5 亿元的成都蓉酒酒业有限公司(下称 " 蓉酒酒业 ")成立,其股东名单清一色为国资企业——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51%、成都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34%,成都市大邑县邑岭仁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都蒲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天府粮仓农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各持股 5%,实际控制人为成都市国资委。

复盘来看,由国资联合推动的酒业布局,在白酒行业并非孤立事件。过去数年时间,仁怀酱酒集团、川酒集团、遵义酒业集团等区域性国资产区平台公司相继落地。实践证明,当白酒行业从 " 增量狂欢 " 进入 " 存量内卷 "," 政府 + 国资 " 的组合拳不再只是 " 扶小扶弱 " 的过渡手段,而是成长为一股有望与名酒巨头平起平坐的结构性力量。

在业内看来,这些国资平台以 " 白酒产区代言人 " 的身份,从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到品牌共建逐步深入,正成为改写白酒产业 " 头部巨头 + 分散中小酒企 " 二元格局的关键力量。

"国资矩阵"密集落子白酒核心产区

成都蓉酒酒业的成立,是地方国资深度介入白酒产业的最新注脚,其股东结构背后折射出清晰的 " 国资协同 " 逻辑。

作为控股股东,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是成都市政府设立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注册资本 100 亿元,已组建 150 余只产业基金、总规模超 1900 亿元,其资本运作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将为蓉酒酒业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撑。

第二大股东成都酒业集团则是邛崃市专为白酒产区服务的国有独资企业,手握北纬三十度酒业等子公司,具备白酒行业专业运营经验。此外,成都市大邑县、蒲江县等地的国资企业入股,进一步强化了蓉酒酒业对成都周边白酒资源的整合能力。

事实上,蓉酒酒业的诞生,是白酒行业国资产区平台 " 扩容潮 " 的缩影。经笔者大致梳理,这类平台的布局可追溯至 2013 年:当年仁怀市政府全资组建贵州省仁怀市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21 年更名为仁怀酱酒集团),成为全国首个以酱香白酒产业为核心的国资平台。

这之后,国资产区平台公司便密集涌现。2017 年,四川省酒业集团(下称 " 川酒集团 ")成立,开启四川浓香产区国资整合的序幕。

2019 年至 2023 年则是国资产区平台的 " 密集建设期 ":四川茶酒集团、遵义酒业集团、成都酒业集团、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绵竹酒业集团等相继成立,覆盖了茅台镇、宜宾、邛崃、杏花村等白酒核心产区。​

(信息来源:公开资料,天眼查,公司观察制图)

这些平台公司虽分属不同产区,但均具备鲜明的 " 国资属性 " 与 " 产区使命 ":要么由地方政府直接出资,如仁怀酱酒集团最初为仁怀市政府全资控股,要么由省市两级国资联合持股,如遵义酒业集团,其核心目标均指向 " 整合产区资源、做强区域品牌 ",打破中小酒企分散经营、缺乏议价权的困境。 

效益最大化与产区集群化发展

实际上,国有资本本身就是白酒行业的中流砥柱。贵州茅台(600519.SH)、五粮液(000858.SZ)、洋河股份(002304.SZ)、山西汾酒(600809.SH)、泸州老窖(000568.SZ)等头部名酒身后均有国资力量的助推,在 A 股的 19 家白酒上市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就占到 12 家,且多为头部企业,可以说占据着白酒行业的主导地位。

如今,更多国有资本密集布局白酒产业,背后是经济收益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战略考量。

和君咨询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分析认为," 国家队 " 入场,绝非简单的市场行为,它们代表着地方政府将白酒产业从 " 税收来源 " 提升至 " 经济命脉与文化遗产 " 进行系统性掌控的战略意图。

首先是税收。白酒产业历来是地方经济的 " 支柱 ",国资入局旨在培育稳定税源、获取长期投资收益。尤其对核心产区而言,白酒是财政收入的核心来源。以仁怀为例,2024 年仁怀市 GDP 近 2000 亿元,白酒产业贡献率超 70%,规模白酒工业总产值达 1157 亿元,同比增长 10%,其中贵州茅台以 1738 亿元营收撑起区域经济 " 半壁江山 "。

同时,白酒行业的高分红属性对国资极具吸引力。数据显示,2015 年至 2024 年,A 股白酒公司中现金分红总额超 10 亿元的有 14 家,9 家超 50 亿元,5 家超百亿元,其中贵州茅台自 2001 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过 3000 亿元。国资通过控股或参股酒企,既能稳定地方税收,又能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形成 " 经济贡献—资本收益 " 的正向循环。

其次在于扶持中小酒企、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区集群发展的蓝图。核心产区虽有资源优势,但大量中小酒企面临标准化不足、品牌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比如邛崃长期以原酒供应为主,缺乏终端品牌,仁怀产区也曾存在中小酒企产能分散、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国资产区平台的介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一方面,通过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营销,帮助中小酒企降低运营成本,比如川酒集团可降低中小酒企 15% 以上运营成本、提升产品溢价超 20%。

另一方面,搭建产区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 " 共享后台 "。例如遵义产区投资建设的酱香酒科研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为全产区提供技术支撑;仁怀酱酒集团构建的供应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通了中小酒企的流通堵点。这种 " 整合 + 服务 " 的模式,不仅让中小酒企存活下来,更推动产区从 " 分散产能 " 向 " 集群优势 " 转变,实现 " 有产量更有品牌 " 的升级。

重塑产业格局的第三极力量

李振江表示,国资产品平台公司作为资源整合者,凭借政府信用与政策工具,能够以较低成本整合分散的产能、土地、窖池、许可等稀缺资源,解决市场化资本 " 啃不动 " 的硬骨头,有效应对了完全市场化整合可能出现的 " 市场失灵 " 问题。从实践效果看,这种模式已经展现出显著成效。

川酒集团是这一路径的典型代表。2017 年成立之初,川酒集团便避开与川酒 " 六朵金花 " 的直接竞争,瞄准中小酒企整合:八年间整合省内外 260 多家酒企和 5 万口窖池,形成 60 万吨产能、100 万吨储能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原酒生产商与供应商;同时拓展白酒定制、国优品牌运营等业务。

去年营收入 380 亿元,累计税收近 28 亿元,2025 年品牌价值达 856.27 亿元,跻身四川企业 100 强第 27 位、四川省原酒 20 强企业第一名,奠定 " 六朵金花 + 川酒集团 " 的川酒产业新格局。

其成功逻辑在于:通过规模化整合降低成本,通过标准化提升品质,为中小酒企提供 " 活下去 " 的支撑,同时为自身构建起 " 原酒—定制——品牌 " 的全产业链优势。近期提出的 " 强本增效   五环驱动 " 战略,明确提出力争 2030 年营收 450 亿元、利税 30 亿元,向 " 中国白酒第一方阵 " 冲刺。​

仁怀酱酒集团则走出了 " 产区服务 + 产业协同 " 的路径。作为仁怀酱香酒产业的 " 国资抓手 ",其业务覆盖生产销售、大宗商品交易、产业评估认证、供应链金融等全链条,注册资本 10 亿元,资产总额超 100 亿元,下辖仁怀市酱香酒酒业有限公司、中国酱香酒交易中心、仁怀酱香酒产业评估认证中心、仁怀市酱香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仁怀市糖业烟酒公司等多家二级公司。

其对外投资版图串联起产区核心资源,比如持有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物流公司 20% 股权、名品世家近 3% 股权,既绑定头部企业,又渗透终端渠道。

根据官方数据,2021 年仁怀酱酒集团实现收入 10.58 亿元,纳税 2.4 亿元,在仁怀市纳税排名第 5 位;2018 年至 2021 年四年间累计销售 33 亿元、净利润 7 亿元、缴税 5.6 亿元。

李振江认为," 国资产区平台 " 的崛起,是中国白酒产业区别于全球任何其他国家酒业发展的根本变量。其整合产区内多样化的中小品牌,恰恰为品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试验田。这种结构性的应对能力,使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消费端的变化。

也使得中国白酒产业的未来格局,从 " 市场化巨头 " 与 " 分散酒企 " 的二元博弈,演变为 " 市场化巨头 "" 国资产区平台 " 与 " 多元化资本 " 的三极演义。理解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制衡,是推演产业未来的关键。

其认为,未来,各主要产区将基本完成平台公司的组建与初步整合。预计到 2028 年,前十大白酒产区的国资平台整合度将超过 60%,较目前不足 30% 的水平大幅提升。在市场端,市场化巨头开始调整并购策略,从直接收购转向与国资平台合作。预计将出现首个成功的 " 巨头-平台 " 合作典范。(文|公司观察,作者|杨欢,编辑|曹晟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成都 遵义 四川 山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