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6-05-25
杨绛与江苏:支持小众杂志 出任母校校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 享年 105 岁。

她,是无锡才女,与江苏有着不解之缘。

小众文学杂志《开卷》的作者 用自身行动支持南京文学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 孙佳桦)杨绛先生虽称自己 " 万人如海一身藏 ",但并不说明她 " 两耳不闻窗外事 "。她曾多次发表读书感想,思索人生价值和灵魂的有无;她也曾详述文学理论,畅谈语言文字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她还曾坚持多年,用一封封亲笔信,关心和支持南京一份小小的纯文学杂志《开卷》的生存和发展。

" 小小《开卷》,做出大家文章 "。2000 年 1 月 16 日,在南京大学教授徐雁、作家薛冰和董宁文的牵头下,南京诞生了一本充满文艺气息的月刊《开卷》。

董宁文之前在报纸工作时,就与杨绛先生有着书信联系。《开卷》开刊之后,身为主编的董文宁写信给杨绛先生约稿,很快就得到了答复。在明知道这份杂志并不主流,更谈不上畅销的情况下,杨绛先生却多次鼓励董宁文等人,好好把这样一份纯文学杂志办下去,给南京的文学爱好者留一片小天地。

杨绛自己也成为了《开卷》的作者,曾数次将自己的文章寄来南京。" 其中,有一封她亲笔写的信我印象很深,写的就是描述她与钱钟书书房的文章《我的书房》,这篇文章后来也广为流传,但在当时,杨绛先生却是毫不犹豫的交给《开卷》原创首发。" 文章中有一句话,说起来很多读者都能记得。杨绛说 :" 我家没有书房 , 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 , 也充客厅 , 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 , 有书桌 , 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董宁文至今还保存着杨绛先生这些年陆陆续续寄来的十几封亲笔信件。

杨绛先生最后一次寄信来南京,是 2015 年 4 月。当时《开卷》举办创刊十五周年座谈会暨《开卷十五周年精选》(一套五册)首发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因此汇聚南京。杨绛先生也用挂号信寄来了题词 " 稳步前进 ",将她对于南京文学创作领域的关注和鼓励尽付其中。

杨绛先生的亲笔题词

12 岁入振华女校求学,后曾当过母校校长

杨绛在家中排行老四,出生的时候,父亲给她起名季康,后来她写的话剧公演时,索性把 " 杨绛 " 取为自己的笔名。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江浙著名的大律师,曾是南洋公学第一批留日的学生,清朝末代状元张謇推荐他担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杨家在那个时候便举家来到苏州,但居地不详。后来父亲又辗转至上海,担任申报社副编辑长兼律师,但不久即厌倦了上海滩的复杂,决计定居苏州。杨绛 12 岁那年随家人重新回到苏州。

早在杨绛搬到苏州之前,父亲就已经拜托她的三姑母杨荫榆为她选学校。三姑母是有名的教育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长,她最初选择了自己的母校——景海女中,但一次被邀请去振华演讲后,她深深为振华的育人氛围所打动。她说,振华比景海好,于是 12 岁那年,杨绛便和她的三姐便考入了振华女校。

振华女校便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十中的前身。学生时代的杨绛,在文学上已初显才情。1927 年《振华女学校刊》第一期发表了杨绛的两首五古诗,16 岁的她已经能写出 " 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 "、" 世事舟移壑,天道太不公 " 这样悲悯而有气魄的诗,不得不令人赞佩。

发表在 1930 年《东吴年刊》上杨绛先生的早年散文作品《倒影》 图片源自校史馆

杨绛是苏州十全街旧校址老振华女学校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那届学生毕业后,学校就迁到在清代苏州织造署遗址上改建的新校舍里来了。杨绛来这拔过草、捡过破砖。如今,在校园的最高处有一座己巳亭,散发着感恩的气息,那便是杨绛这一届毕业生给母校留下的纪念物。振华中学每届毕业生都为母校留纪念物,这个传统是从杨绛他们那一届开始的。

1939 年苏州沦陷期间,振华搬迁到上海,杨绛这位毕业生,还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校长一职。2005 年,时任振华中学校长的柳袁照前往拜访杨绛,临别时,希望她母校百年校庆题词。杨绛想起在振华学习时,季玉校长每天朝会向同学训话,开头第一句就是:" 昵(苏州方言,我们)振华要实事求是。" 于是,她走进书房,在一张大红纸上恭恭敬敬地写下了 " 实事求是 " 四个字,书明 " 季玉先生训话 ",题款 " 杨绛敬录 "。

她读大学时演讲、体育、文学无所不通

1928 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入学政治系。这段时间,她积极参加各种校内活动,演讲、体育、文学,无一不是兴趣所致。

杨绛先生(左一)在东吴大学排球队时的留影

费孝通是杨绛在中学和大学的同班同学,一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 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先生(原名杨季康)与费孝通是大学同学

在东吴大学读三年级的时候,杨绛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为她申请到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但杨绛认为与其到美国去读政治学,还不如在本国较好的大学里攻读文学。

1932 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 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编辑 高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