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见习记者 赵冉 记者 鹿伟)12 月 13 日将迎来第三个国家公祭日。12 月 1 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举办的 " 众筹声音、讲述历史 " 传承历史记忆志愿者行锚点动启动。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手绘读本《烙印 · 南京 1937》计划明年清明出版。该绘本通过 108 件小物件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每个小物件背后的故事,读者只要扫扫二维码就能听到。这些故事的讲述者都是志愿者,包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等人。
108 件小物件背后的故事,手机扫扫就能听到
为了让年轻一代,特别是孩子们更好的铭记历史,传承记忆,纪念馆拟出版手绘读本——《烙印 · 南京 1937》。该绘本选择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时期重要历史事件,通过 108 件小物件图画的形式予以表达,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 这些小物件包括锅巴、感谢状、勋章、头盔等等。"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本画册,一改以往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记录和研究的书籍,没有大段的史学研究文字,而是通过绘图,通俗易懂地展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中最悲痛、最典型、最让人难忘的历史细节。
为了让读本变得鲜活起来,在每一个小物件旁都将印上二维码,读者用手机 " 扫一扫 ",就可以倾听这个物件背后的历史故事。而这些历史故事的讲述人,就来自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征集行动。
用声音讲述,让青少年更易于接受
为何想到众筹声音来讲述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此次活动众筹的是一个特殊的目标载体——声音,通过这种方式来讲述传承历史。" 在策划考虑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时,我们当时就在想怎么样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讲述历史的方式。于是找了画家画了绘本,在绘制的过程中,大家又在讨论说能不能有一个更丰富的载体。后来就想到了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讲述,这样可以永久保存。" 他说,众筹声音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不少外地的朋友,比如海南的,大家都在积极参与。
据悉,自 10 月 29 日活动启动报名工作以来,已有百余人通过纪念馆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表达了希望参与 " 众筹声音 " 的心愿。除了个人声音条件的要求以外,纪念馆还按照个人情况与历史故事有连接点的特色进行了遴选。
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讲述外婆的故事
" 童年是美好的,母亲的爱抚,姐姐的陪伴,以及祖母慈爱的叮咛,然而这一切在夏淑琴老人 8 岁那年戛然而止。1937 年 12 月 13 日,一队日本兵来到位于南京城南新路口 5 号的夏淑琴家中,在一枪打死老实本分的父亲后,日本兵拖出了躲在桌子下的母亲,并将她手中 1 岁的小妹摔死 ……"
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此前录制的一段讲述内容。夏媛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作为讲述人,她讲述了外婆的故事。记者了解到,她讲的小物件主要是锅巴。当年,夏淑琴姐妹俩靠着家里仅剩的锅巴、炒米活了下来,14 天后才被收养。
她和外婆夏淑琴也来到了现场。" 能参与‘众筹声音、讲述历史’志愿者行动,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用我的声音把外婆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夏媛表示,通过声音讲述,让我们这一代还有后代能记住并了解这段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让后代能有更美好的生活。
外籍友人参与,韩国志愿者讲述发卡的血泪故事
此外,参加首次国家公祭、与习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的遇难者阮家田玄孙阮泽宇通过对十字碑的符号的诠释,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追思之情;而纪念馆讲解员刘璧园作为原江南水泥厂职工刘国安的孙女,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对原江南水泥厂丹麦籍工程师辛德贝格的感恩情怀。
参与讲述的还有不少外籍友人。如南京大学的德国留学生 Leo Leo,以约翰 · 拉贝的大无畏精神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勋章,再现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 " 人性之光 "。
" 这是一枚历经苦难的发卡,它见证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个姑娘为了躲避追杀,故意把自己的头发剪短,面容抹黑,装扮成男孩子,没想到发卡掉了出来,她最终没能逃过被强暴杀害的命运。" 纪念馆的韩国志愿者金世恩,通过一个小小的发卡,再现了当年难民区中无辜女性被强暴的血泪故事。
金世恩表示,她念了这个发卡的故事后感觉很悲伤,因为这个女孩是她的同龄人。" 我在纪念馆通过讲解词和张纯如的书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虽然我中文发音不标准,但是我会努力让别人听到我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