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安莹 胡玉梅 杨菲菲 见习记者 赵冉 实习生 舒越 / 文 记者 马晶晶 徐洋 / 摄) 电视剧《似水年华》曾经圈了很多粉,黄磊演的古籍修复师,更让人心有戚戚焉。而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让人心痒痒,都想去一试身手。
鲁迅妈妈 60 岁生日,鲁迅的祝寿礼《百喻经》
" 文物医生 "、古籍修复,究竟有多神秘,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绝活?12 月 27 日上午,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走进金陵刻经处和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修复中心,揭秘古籍修复秘诀。很多网友看了大赞精致,感觉像 " 纪录片 ",围观人数达 5 万人次。
一天只能刻 80 个字
金陵刻经处在繁华的新街口,白墙黛瓦,平常不对外开放,显得格外神秘。金陵刻经处内部安静古朴,一间间晚清建筑,别有洞天。这处神秘所在,由晚清学者杨仁山一手创办,柳深堂便是纪念杨仁山的。深柳堂内,杨仁山的藏书装满了两大书柜。
闹中取静的金陵刻经处
经版楼是金陵刻经处的 " 心脏 " 所在,这里藏了 12.5 万多块经版。最早的经版是康熙年间的,其中还有一块《百喻经》是鲁迅母亲 60 岁生日时,鲁迅送给母亲的祝寿礼。" 所有经版都是用梨木制作的,在刻版前,要经过特殊处理。"
59 岁的古籍修复师,杨老师双手布满老茧
金陵刻经处,还有 4 位 " 高手 " 深藏,他们拥有一手雕版绝活。如今雕版技艺已经是世界级非遗。在 4 位 " 高手 " 中,手艺最精湛的当属马萌青。1.84 米的个头、刻版 30 多年、雕版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 马萌青一出现在镜头前便给人一种沉静感。" 别看一块经版只有两个巴掌大小,却是慢工出细活儿。马师傅说,一块经版总共有 800 个字,但就算是行家里手一天也只能刻 80 个字,精巧一点的师傅刻一块经版需要半个月,而且不能有错字、别字。如果一块经版错别字超过 30 个字,就是废版,得重新刻过。
国家级传承人马萌青在修复经版
" 黑科技 " 让古籍修复更精准
除了雕刻技艺,一些古籍又是如何 " 重生 " 的呢?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修复中心一探究竟——原来,这儿又被戏称为修复古籍 " 黑科技 " 中心。与想象中不同的是,古籍修复中心非常敞亮,干净整洁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正在修复的古籍,整个办公室安静无声,桌上摆放着各种修复工具和修复到不同阶段的古籍。
心无旁骛的修复师
修复中心陈绪军主任说,古籍就像一个老人,由于日久年深,虫蛀、鼠啃、霉蚀、老化等问题,威胁着古籍的 " 健康 ",所以古籍修复师应运而生,如同 " 医生 ",要忙着 " 治病救命 ",只不过这些病患不是人,而是一部部珍贵的古籍文献。
高清修复台、纸张纤维检测仪、酸碱度检测仪、纸张厚度测定仪、纸张拉力检测仪 ……" 黑科技 " 的存在真正做到了精确测量,为古籍 " 治病 "。在给古籍拍照、测组织纤维、量厚度、建立 " 病例 " 之后,还有一个有趣的环节叫做 " 洗书 "。
洗书池,在这里给古籍洗澡、脱酸
纸张厚度测定仪,测定古籍一张纸的厚度,更好选择为其修复的纸张
洗书?不会洗坏吗?陈绪军说,这个要根据纸张拉裂情况来决定,洗书其实就是去脏、脱酸,一般要在专业 " 洗书池 " 中加入氢氧化钙、小苏打,让古籍酸碱平衡,防止古籍酸化、脆化。
那我们这儿修古籍也要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修复师需要不断往返库房吗?90 后修复师丁风介绍,我们的库房在不远处,最近的距离最佳,而且为了保护古籍,库房平常连员工都不给进。
错过本次精彩直播的 ZAKER 网友可扫码看回顾哦!
(编辑 夏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