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6-12-29
匠人匠心 | 开花般的瞻望:一位“奔八”老人的坚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杜磊 / 文 牛华新 / 摄)从甘熙故居的大门进去,沿着左边的回廊进入宅邸,穿过几进大门,最尽头就是彩灯坊。73 岁的曹真荣就坐在一堆花灯中,熟练的扭转着手中的竹篾,拧、捻、扣 …… 动作一气呵成,十多分钟的功夫,一个荷花灯的身形就已经初见端倪。

这里是位于甘熙故居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已经扎了 60 多年的秦淮灯彩,他说,这是件孤独且单调的工作,但因为喜爱,所以耐得住这份寂寞。

隐匿于甘熙故居深处的奇妙花灯世界

位于南捕厅的甘熙故居,俗称 " 九十九间半 ",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如今这里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穿过一扇扇大门,手工脱胎京剧谱、缂丝织造技艺、南京剪纸 ……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仿佛将我们带入了时间长河中。

曹真荣的彩灯坊就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深处,2-3㎡的工作坊内就是一个花灯的奇妙世界,从传统的荷花灯、兔子灯、飞机灯,到少见的五角星灯、金鱼灯、蛤蟆灯,再到复杂的龙灯、凤灯、明清宫灯 …… 不胜枚举。曹真荣说,自己从 5、6 岁就开始扎灯,距今已经有 60 多年的扎灯史,说话间,他就三下五除二地把一个 3 厘米见宽的竹篾地劈成了不到 0.5 厘米左右的宽度,再把竹篾一弯,胶布一粘,一个圆乎乎的骨架就搭出来了,十几分钟下来,一个荷花灯的身形就已经被架出来了。

而最让曹真荣引以为傲的是,虽然自己已经 73 岁了,但在扎花灯这件事情上,大多数人都赶不上他的脚步。" 时代在进步,扎花灯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他的案几一端,站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灯,仿佛随时都会昂首打鸣,而这正是曹真荣首创的 12 生肖彩灯之一。

60多年的坚守,只为开花般的瞻望

在扎花灯技艺上追求不断创新,在技艺传承上,曹真荣也有自己的坚持。曹真荣有些开玩笑的说,自己现在已经 73 岁了,是个 " 奔八 " 的人,因此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他身旁的桌上放了一叠厚厚的打印文件,上面图文并茂,图解了扎花灯的各式技巧和要点," 传统的花灯扎制都是直接做给徒弟们看,而我想把这门手艺整理成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也因此,每次出去讲学与交流花灯技艺,曹真荣也格外用心。"60 多年从业经历中,听过我讲课的人数不清,但是真正跟随我把扎彩灯作为终身职业的却只有 4、5 个 "。

曹真荣说,并不是愿意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少,而是自己对选徒弟这件事 " 挑得很 "。" 除了人品要好,还要不能偷懒 ",他解释说,扎花灯是件孤独且单调的工作," 一个熟练的匠人,要做出一个完整的花灯,少则半天,多则一个礼拜 ",对花灯匠人们来说,一动不动地坐个半天是再经常不过的事了,做花灯的人必须要耐得住这份寂寞,而只有不追求名利的人才能够有所建成。

说这话时,曹真荣安然坐在他的花灯世界里,在那双布满老茧与伤痕的大手间,一枚精致小巧的花灯正在绽放。这枚花灯里寄托了他 60 多年的坚持,以及那开花般的瞻望。

(编辑 余爽 李蔚蔚)

相关标签

匠心 匠人 老人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