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6-12-29
一块叠层石,揭开生物灭绝后微生物复苏的秘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孝政 记者 蔡梦莹) 层层叠叠的纹路,诉说着怎样神秘的远古时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物团队中 3 位成员与 2 位国外学者合作,详细研究了中国甘肃平川磁窑地区前黑山组中段下部的叠层石,发现泥盆纪末期生物灭绝之后,全球存在海洋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繁盛的状况。相关研究文章于 2016 年 12 月 23 日在线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中国甘肃平川磁窑大水沟剖面石炭纪最早期叠层石的野外、光面和镜下照片 通讯员供图

在远古时代,在地球和生物圈的演化过程中,曾遭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最为人知的恐龙,就在白垩纪末期的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完全灭绝。除了最为人所知五次,国外学者还发现,在距今 3.59 亿年前(泥盆纪 - 石炭纪之交) 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国外学者通过对这一灭绝事件期间,海洋的陆地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变化的综合分析,认为这次灭绝事件与人们熟知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属于同一级别。

距离现今如此久远,古生物研究者如何穿越现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要乐、王向东研究员、陈吉涛博士,与 2 位国外学者合作。研究团队详细研究了中国甘肃平川磁窑地区前黑山组中段下部的叠层石,利用菊石、介形虫、孢粉等生物地层的综合分析确定该叠层石形成于石炭纪最早期。

" 可以看到,叠层石的纹路层层叠叠的,它就是微生物碳酸盐岩中的一种 ",要乐表示。前黑山组叠层石中含有苔藓虫、海百合茎等海相化石,以及小尺度的纹层和窗格结构,它们均指示该叠层石形成于潮间带的正常海洋环境。因此,可以确定是泥盆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海洋微生物繁盛的产物。

要乐表示,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开始出现白化现象,目前有研究表明,部分珊瑚是因为海水温度升高而无法存活。从历史的角度看," 珊瑚就是骨架造礁生物中的一种,按照我们的研究成果,它在不断减少,微生物碳酸盐岩就会繁盛,这实际是生物灭绝的前奏 "。

(编辑 李蔚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