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9 日上午,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江苏军团 " 都获得了什么奖呢?来看看:
南大共获 4 项 2016 年度国家科技奖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徐南启 记者 俞月花)1 月 9 日上午,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南京大学牵头完成的四个项目分别荣获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 2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五。
研究高风险污染物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高风险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强、致毒机制复杂,极低浓度对人群和生态健康可产生严重危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亟需合作应对的环境问题。南大环境学院张徐祥教授团队持续 17 年时间研究,创建了高风险污染物健康危害精准识别的生物组学新方法,奠定了高风险污染物健康危害快速识别和有效防控的方法学基础;揭示了环境高风险污染物健康危害的网络调控机理,为全面阐释高风险污染物健康危害特征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阐明了高风险污染物的多尺度、多介质环境源汇特征及危害防控技术原理,为我国全面实施环境高风险污染物健康风险防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发表 SCI 论文 120 篇,20 篇主要论文他引 1229 次。该研究项目 " 高风险污染物环境健康危害的组学识别及防控应用基础研究 " 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研究日盲紫外探测技术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荣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 " 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 " 针对国家在日盲紫外探测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于氮化物半导体紫外探测材料、器件与成像的研发,重点解决了探测器带内信号增强、带外噪声抑制等关键难题。
研发团队发明了异质界面应力调控、寄生反应抑制等技术,实现了高质量日盲波段 AlGaN 材料制备;发明了极化增强型日盲紫外探测器,开拓了高灵敏紫外探测器新方向;发明了日全盲级单光子灵敏度的紫外成像技术,打破禁运,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功用于电网安全监测预警;发明了分米级高精度紫外定位导航技术,首次研发了港口船舶穿雾靠泊导航系统,开辟了日盲紫外导航新领域。发表学术论文 65 篇 , 授权发明专利 30 项。成果进行了量产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三年累计数亿元。该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研究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南大环境学院李爱民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 " 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 ",围绕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的难题,自主研发出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资源化、高效转化及高效净化技术。
该项目曾获授权国内外专利 30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中国优秀专利奖 1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 1 项。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技术在多个省份建立 89 项废水处理示范工程,近三年处理废水约 1.94 亿吨,削减 COD 约 37.4 万吨,为我国重点流域以及江苏沿海工业园区有毒有机污染物控制、典型工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因工程小鼠等相关疾病模型研发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南大模式动物研究所高翔团队的研究项目 " 基因工程小鼠等相关疾病模型研发与应用 ",属于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研人员通过十多年努力,在动物模型研发及分析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完善了基因编辑技术,率先在国内建立基因剔除小鼠品系,在国际上首次建立狗基因剔除,支撑了两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研发;他们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小鼠模型资源中心,支撑上千家单位的生物医药研发,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参与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 " 小鼠表型分析国际联盟 ",提高我国在动物模型领域研究地位。在 Neuron 等 SCI 期刊发表 50 余篇通讯作者论文,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药大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研发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姜晨 记者 金凤) 2016 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今日在京召开。由中国药科大学尤启冬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中国药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 " 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产业化 " 的研究成果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尤启冬教授带领课题组以复杂结构天然产物的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内容,突破了制约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伊立替康和长春瑞滨的产业化技术瓶颈 , 获得了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化工艺,独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通过美国 FDA 认证,成为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进入美国市场的注射剂;突破了复杂结构天然产物藤黄酸药效骨架的化学合成关键技术,创新出 " 兼顾生物活性及成药性的结构优化 " 研究策略,发现了易于合成、可口服的候选药物,实现了 " 由仿到创 " 的跨越。获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15 项。获新药证书 4 项;实现二个品种的产业化,累计销售 52 亿元,利税 19 亿元,创汇 1200 万美元;发表 SCI 论文 51 篇,并特邀在美国化学会年会作报告。
东大再揽国家科技 6 项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获特等奖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翟梦杰 记者 金凤)1 月 9 日,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揽获三项大奖。合作成果中亦有三项获得科技大奖,其中,《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今年东大获奖总数 6 项,全国高校并列第六,全省高校排名第一。 五年来,东南大学获奖总数位居江苏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
东南大学本次获奖项目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洪伟教授领衔的《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项目获自然科学二等奖,IEEE Fellow、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程明教授领衔的《强容错宽调速永磁无刷电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技术发明二等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领衔的《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东南大学参与的获奖项目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东明副研究员参与完成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大医院副院长刘必成教授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的《慢性肾脏病发生机制和临床防治》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学系虞文武教授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的项目《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理论与方法》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
自 2012 年以来,东南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奖 14 项(通用项目),包括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6 项;自然科学二等奖 3 项;技术发明二等奖 4 项。五年来获奖总数全国高校并列第六,全省高校排名第一。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交通运输组二等奖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1 月 9 日,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支持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交通运输组二等奖。
" 作为水网密度最发达的江苏,随着内河高等级航道运输量逐年增长,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水运效率与安全。"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交通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维锋表示,内河航道通航运行支持系统,不仅让管理人员在监控室内就实现了可视化、高效率的管理,而且减少了人力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对船民来讲,安全性也提高了。
在这个项目里面,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承担了《长三角地区内河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船联网)江苏省建设项目设计》、《京杭运河徐扬段续建二期工程信息化设计》、《苏北运河船闸集中值守推广施工图设计》等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其中,作为一种船舶便捷过闸自动系统,投入使用后可实现船舶不停航过闸。" 如果把航道理解为高速公路,不停航过闸就是 ETC 通道,可缩短船舶平均过闸时间 1 小时以上。" 王维锋解释道,以前船舶过闸时,船民需要上岸办理过闸手续,由于过程复杂,而且航道交通量大等原因,经常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现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内河航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 余爽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