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7-02-20
午间道|长江路都挖起地道了,你敢说真的了解它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就在上周,长江路中山路路口正式围挡施工,德基广场至爱尚天地之间将会新建一条地下过街通道。远期规划看,长江路 " 地下街区 " 将会串联起来,打通成一片。

长江路可以说是名声在外,总统府、人民大会堂、省美术馆、梅园新村、南图、六朝 …… 南京的精气神在这。而其实更重要的是,长江路对于普通南京人的生活娱乐启蒙有着重要意义——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娱乐史——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个 " 后 1912 时代 " 的长江路,而在 1912 街区之前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几乎是隐秘的。

为此我们特意找了当年西祠网红、" 南京娱乐圈 " 版主 Yagoo(胡翊),和他聊了聊,试图从他的私人记忆史里找出蛛丝马迹,来探一探,长江路到底是条什么路。

纯真年代

1991 年,当 Yagoo 第一次在几个同学的带领下到舞厅时,坐在那里,不停地吸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在他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间整个舞池换了一种气氛。他亲眼看见,那些与他同龄和比他大几岁的少男少女,在才认识几分钟,或许根在本不认识的情况下,伴着萨克斯音乐,开始紧紧地抱在了一起。那个瞬间,对于懵懂的 Yagoo 来说,是震撼的。

如今,Yagoo 的名片上的头衔是 " 专业娱乐夜店网络推广人 "。实际上,在 Yagoo 第一次接触 " 夜店 " 的时候," 夜店 " 这个词还没诞生——更准确地说,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 " 夜生活 "。唯一和 " 夜店 " 娱乐搭得上一些边的,是跳交谊舞。从 1991 年开始,交谊舞随着西方文化的步伐开始走红,交谊舞厅应运而生,那时人们最好的娱乐方式,便是到交谊舞厅跳舞。人又多、又便宜。舞厅按两小时一场计费,大部分早场 5 角、中场 1 元、下午场 2 元、晚场 3 元。有几家,当时还推出了 " 早早场 "(早晨 6 点到 8 点),这是为老年人锻炼准备的。1992 年,Yagoo 还是高中生。每天下午一下课,他就立刻骑着自行车钻进舞厅,用的是省下来的午饭钱。这种舞厅往往空调极差,一进夏天,舞池内就有三十几摄氏度,但 " 小杆子 " 依然不亦乐乎。

如今长江路上的文化艺术中心,前身是在 1988 年开张的 " 群艺 " 舞厅。" 群艺 " 的全称是 " 南京市群众艺术馆 ",据 Yagoo 总结,它是 1992 年至 1997 年间南京最火爆的交谊舞厅,相应的,它的票价比其他交易舞厅要贵一到两元,但因为名气大,市口、空调好,所以生意极好。1993 年,南京的 " 模拟网 " 手机才面市没多久(简称 A 网、B 网)。在 " 群艺 " 才进门那一排 " 火车道 " 靠背座上,几乎隔一张桌子,就竖着一只 " 大哥大 ",大部分是摩托罗拉 8800,俗称 " 老砖头 "。围着 " 大哥大 " 的小年轻们,不管有事无事,都爱喊喊。一会儿," 大哥大 " 一响,就立马有人喊出比铃声高几倍的声音 " 有人打我电话 ",随即很夸张地把电话端得老高。

" 老萨 " 等同于 " 萨克斯 "。当时南京人故意读成 " 杀渴(南京话意为过瘾)斯 "。开场的曲目,必是 Kenny · G 的《回家》。此时,男人们都兴奋起来,纷纷邀请女孩跳舞。不够礼貌的男人,难免 " 吃棍子 "(没约到人);若是态度虔诚,看对眼了,会有姑娘陪你伴着 " 老萨 " 的旋律,看舞池里强烈的紫光灯缓缓亮起,把头皮屑照得 " 粒粒分明 "。" 老萨 " 甚至没有固定的舞步,男男女女,一边耳语,一边随意地晃着。Yagoo 形容那个时刻是 " 难忘的盛宴 "。

" 群艺 " 对面有个小咖啡馆,名叫 " 意大利 ",东西价廉物美,Yagoo 回想起来说,堪称当时娱乐生活里的一个符号了。咖啡要卖五六元钱;但最经典的冷饮,莫属南京人说的 " 半液体 ",一杯一块五,顶上是白白的奶油,下面是甜饮料,有点类似于现在麦当劳里的 " 奶昔 "。" 那是一个还没有‘拜金’概念的年代。你在舞厅看中一个女孩,你请她跳舞,她瞪你两眼,感觉上来了,她后面就搭着你跳‘老萨’了。感觉要是更好一点,你请她到对面吃个‘半液体’,再或者就是一起吃碗三鲜面。"

潮流

如果说 " 群艺 " 代表的是交谊舞厅文化,那么不久之后在群艺楼下开张的 " 水晶之梦 ",代表的就是南京市高档歌舞厅,或者说——夜总会的开端。那是一个外来文化泥沙俱下的时代,亚文化和主流,好的和坏的,以很具体的形式进入了南京老百姓的生活。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唱歌。夜总会的结构,外面是舞厅,里面是上百平方米的包间,你坐下去,服务生把一本菜单一样的点歌单递给你,用的是 " 激光大碟 ",让你选好唱片和歌曲的编码,选好 A 面还是 B 面,普遍 15 到 20 块一首,所有人共用一台机器。据说 " 水晶之梦 " 是南京最早可以找 " 陪侍 " 陪你唱歌的地方,那时候," 陪侍 " 在法律上还没有定性。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后半段," 歌舞厅 " 也就是所谓的 " 迪厅 " 如雨后春笋般涌了出来。

交谊舞时代之后是 Disco 的流行,这是随着摇滚、朋克等一大批外来音乐的输入而开始的。像 U2、英国的香蕉女郎组合、麦当娜、迈克尔 · 杰克逊、挪威的 ACE OF BASE 组合,还有在外国算偏门的如阿香缇。Yagoo 还记得那时最流行的一首 " 老迪 ",翻译过来叫《不是每个女人都想要小孩》,这首歌是家家迪厅的必备。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南京迪厅的大屏幕或电视机里,最流行的是迈克尔 · 杰克逊的《Dangerous》的 MTV。

流行明星也影响了人们的穿着打扮。20 世纪 90 年代初,受香港明星的影响,最流行的是港式的装扮。刘嘉玲、钟楚红、张曼玉、周海媚、王祖贤,都是当时比较红的女明星,女孩儿们的发型随她们而动,最火爆的是 " 一道弯 "" 清汤挂面 ",或者把刘海吹起来,翻上去。男孩儿们的抄袭对象是郭富城:分叉的刘海,头发要飘下来,争取把眼睛遮住。服装上,那时候女孩儿已经穿黑丝了,一步裙裹住大腿。女孩儿中间流行穿蝙蝠衫,有一根带子套在脚底的踩脚裤;男生中最流行的搭配则是膝盖特别松垮的 " 奔裤 ",配上彩色西装。穿西装,还一定要把袖子卷起来。那个时候大部分的西装都是 " 老仿 "," 老仿 " 的名牌在西装袖口,大家都舍不得剪,牌子不过 " 老人头 "" 皮尔卡丹 " 云云。现在大家知道,那只不过是法国的三流品牌而已。20 世纪 90 年代,大家都认为皮尔卡丹很厉害,甚至于还有皮尔卡丹香烟。

Yagoo 感叹:那时的南京迪斯科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放的是 "U2",特别是开场曲。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回到十几年前,会觉得那时的人很可笑,因为那时很流行许多人并成一排,对着镜子跳——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老迪跳得 " 摆不摆 "。但是,确实蛮摆的,摆之处,在于一排人跳的是统一的动作。

吧之变

1997 年,长江路奥杰 BMB 的前身,奥杰酒吧开张。" 今晚奥杰有约 ",这是当时南京各大电台经常播放的一句广告。当时的奥杰还经常是江苏王牌综艺栏目 " 超级震撼秀 " 的选秀地,很多渴望走上舞台的少男少女,来到奥杰一试身手。Yagoo 说,奥杰有整整两层楼,两千六百个平方。在才开业那一两年,每天晚上十点以后去奥杰的人,去迟了都要在门口排队,保安是看到有多少人出来,才放多少人进去,可见其火爆。那时的奥杰门口,还摆了一辆带空调的 " 哈雷 " 摩托车,标价 38 万元。

进入 2000 年,越来越多的迪厅,把 " 厅 " 字改成 " 吧 " 字,街上 " 吧 " 的字样遍地开花。这正是 " 吧 " 时代到来的体现。" 吧 ",一个非常不具体的词,一个英文单位,他所契合的精神,是休闲,以及内容的多元化。在 " 迪吧 " 里,Disco 依旧是有的;重新装修增加了空间中木质结构的东西,色调由冷转暖,有了 " 酒吧 " 味道。Yagoo 说," 迪厅 " 和 " 迪吧 " 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取消了 " 门票 " 的说法;而是瓶装啤酒的出现。" 也许是拿小瓶啤酒喝酒更符合酒吧的味道。" 电脑灯的使用,使奥杰酒吧的节目足以让人大开眼界。但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莫过于舞台上的一根钢管," 钢管秀 " 每天晚上 11 点半开始。在这儿,南京的老百姓第一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在 " 迪吧 " 大行其道的同时," 清吧 " 模糊的概念在南京逐渐形成。吧里的驻场歌手,成为了重要的角色,歌曲也不局限于港台音乐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 极地 77" 和长江路附近的 " 生于七零年代 ",本土乐队,开始以酒吧为载体孕育起来,宛如一股清流,其中比较出名的,除了李志,当时还有 " 瞎子小林 "。瞎子小林是自己弹键盘的,视力非常差,几近失明,因此得名,但嗓音淳朴动人。有几位听过的人,称 " 惊为天人 "。

随着 1912 街区在 2004 年的打造,长江路上的娱乐行业甄于一种成熟稳定的状态。20 年过去了,一路玩过来的这代人已为人父、为人母。这代南京娱乐业的土著们,已经失去激情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泡吧的年轻一代并不知晓,也无法关心。如今,Yagoo 仍活跃在南京的娱乐行业之中,他会强调 " 下午两点钟之前不要打电话给我 "。谈及当年的 " 女同学 ",Yagoo 说:" 这批女孩儿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也会很疯,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Yagoo 说,在过去的 30 年中,长江路上出现了南京市最有影响的交谊舞厅,第一代 " 夜店 " 和时髦咖啡馆。当然,后来也是南京市第一个酒吧街区 1912 的所在地,这使得长江路奠定了在南京娱乐史上的中心地位。

一条长江路,见证了一代人的内心从闭塞到开放,浓缩了这代人半生的激情与暧昧。可以预见的是,也必将影响下一代人。

文 | 冒贻宣 图 |ZAKER 南京记者 牛华新

(编辑 余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