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江苏作家毕飞宇被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后,他的课堂就一直吸引着来自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他在讲台上讲了什么?他的大量成功写作经验对学生真的有帮助吗?以后再也不用猜,因为毕飞宇的讲稿终于要出书了。
2 月 24 日,毕飞宇最新作品《小说课》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该书辑录了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
可以说,《小说课》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与阅读有着不解之缘。毕飞宇毫不掩饰自己对阅读的热爱甚至依赖:"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在《小说课》中,毕飞宇将自己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那些欣喜、感动、惊讶甚至战栗与读者们分享。作为一名从事小说创作三十余年的作家,读蒲松龄的《促织》时,他说:" 作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蒲松龄在极其有限的 1700 个字里铸就了《红楼梦》一般的史诗品格。读《促织》,犹如看苍山绵延,犹如听波涛汹涌。" 读《红楼梦》时,他认为:" 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许多地方,《红楼梦》就非常反逻辑。…… 所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自己曲径通幽式的解读,毕飞宇认为:"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
《小说课》也是一本关于创作的书。熟谙小说创作技巧的他,从自身 " 作家经验 " 出发,另辟蹊径,一次又一次地摩挲着、甚至拆解着一部部文学经典,试图揭示这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读汪曾祺的《受戒》时,他谈到了小说创作中的 " 分寸 ":" 小说的分寸感极极其不好把握,它同样需要作家的直觉。可以说,汪曾祺其实是怀着一腔的少年心甚至是童心来写这一段文字的,这一段文字充满了童趣,近乎透明了。透明总是轻盈的,这才轻逸,这才唯美。"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