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金凤)" 老南京 " 不吃粥,也不吃辣;正月的灯会有 8 天,家家挂灯,邻里间走街串巷烟火气十足:有些庙会流于商业化,丧失文化内涵 ……2 月 25 日,在东南大学举行的 " 陶思炎教授从教 36 周年暨《陶思炎文集》发行学术研讨会 " 中,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陶思炎表示,对于正在流失的民俗,要因地制宜的做一些改变。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摄
作为我国著名民俗学家、艺术学理论家、民俗艺术学开创者,陶思炎的研究涵盖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神话学、旅游学等领域。
陶思炎是陶家在南京定居的第四代人了,他发现,像他的家族一样,在南京生活 100 多年的 " 老南京 ",越来越少。随着众多外来人口涌入南京,南京的民俗正在发生变化。
" 例如过去南京人吃东西,口味不甜不咸,而且从不吃辣,但四川、湖南人的涌入,也将他们的饮食文化带到南京。" 又如,过去南京人不喝粥,三顿吃干饭,或者早餐吃泡饭。但如今不少家庭已经有喝粥的习惯。
南京节庆文化中的老民俗,在陶思炎看来也在变化。" 过去的灯会,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五落灯,家家挂灯。晚上点灯后,邻里间一起出来走街串巷,大人们一边走,一边喊着孩子们一起来玩。"
不过,陶思炎也并不赞成保留所有的民俗," 不赞成一个不漏地保留,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就会淘汰,但要反对人为地让民俗消亡。"
南京町春节 庙会 资料图片
陶思炎认为,目前,乡野文化、庙会文化正在消失,有些地区,认为庙会有迷信成分,索性取消庙会," 将婴儿和水一起倒掉 "。还有些地区,将庙会变成节日活动,与商品买卖和旅游紧密结合,这就失去了庙会原有的文化性质。
" 事实上,庙会历史源远流长,与当地乡土人情、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也有一定的表演活动,这些充满历史感的文化活动,很有价值。例如南京高淳地区,原来就有很多庙会。"
陶思炎建议,对于一些流失的民俗,各地应分类调查研究本土庙会活动,衡量其价值,并因地制宜做一些改变," 要发掘历史文化,而不是流于搞旅游、农家乐、餐饮,挖几个池塘载几棵树,千篇一律。"
对于一些实在难以存留,但有价值的民俗,他建议还可以通过摄影等方式留在博物馆。
(编辑 刘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