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来了,可以说南京人等这天已经等了很久。有什么重要的事?" 咬春 " 时节,当然是所谓 " 不时不食 ",吃江鲜啊。
长江有三鲜,刀鱼、鲥鱼和鮰鱼,其中最受追捧的就是刀鱼。
南京人从来不掩饰自己对于刀鱼的偏爱,这和跳涨的身价直接成正比。清明前的刀鱼最为 " 腴而不腻、鲜美称绝 "。此时段,恰逢农历的二三月之间,刀鱼浑身的鱼刺较为细软,过了清明则会变硬。所以 " 明前 " 和 " 明后 ",刀鱼的价钱是天上和地下。
当然,就算明前刀鱼,也分江刀、湖刀和海刀三个品类,口味之别并不夸张、售价之差却判若云泥。每年立春,正当刀鱼繁殖季节,刀鱼从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到干流支流及附近的湖泊中产卵。洄游到江中产卵的刀鱼,称为江刀;就此定居在通江湖泊中的某部分刀鱼,则被称为湖刀;还有一部分刀鱼,因为环境或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到了近海便不再洄游,被称为海刀。
从左至右依次为湖刀、海刀和江刀。湖刀比较肥,身体更宽、圆。海刀和江刀乍看之下差别不大,但再细看,会发现海刀的尾巴要更黄一些。
与江刀相比,湖刀和海刀均提前成熟,所以体形较小,因为不存在洄游,脂肪也不如江刀肥厚,比不上江刀鲜美。据说,当江刀洄游到长江江阴段时,刚好把盐分去掉,所以少了海鱼的涩味和矿物质味,口感更加纯粹。
时过境迁,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春食刀鱼传统之后,真正的江刀渔获越来越少,江刀作为追求极致、标榜地位的奢侈品被卖到天价。刀鱼之美依旧在,只是它再不是我们童年那条吃起来心烦,又舍不得丢的银色小鱼了。
如果去吃江鲜只随大流念得出刀鱼,那就有点露怯了,南京人的江鲜有很大选择余地。
虎头鲨
沿水而居的人,都有类似的童年经历:江水暖时,拿只胶鞋,拴根稻草绳浸在水中,一会儿就会有懒洋洋的虎头鲨游进鞋子里歇息,只消一拽一拉,晚上便是一餐美味。虎头鲨,学名菜花鲈,南京人叫它 " 呆子鱼 "。个子虽小,但是细嫩肥美堪称不输河豚。农家的做法是 " 呆子鱼炖蛋 ",挑选几条比拇指大点的新鲜肥嫩的菜花鲈里调进蛋液,简单一蒸便是苏浙家常美味。
激浪鱼
嫩滑少油脂、细腻如堆雪琼脂,清新适口是激浪鱼的特征,唯一的缺点是刺多。不少老饕认为,它比白鱼还要口感鲜活。也难怪,其喜逆水而行,特别是在产卵期间,游动速度非常快,甚至会激起片片浪花,故以 " 激浪 " 名之。
龙头鱼
《说苑》中 " 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 记载的就是龙头鱼。它只有一条主骨,并且主骨柔软,其余的鱼骨软如胡须,通身只是一堆胖墩墩的肉,因此浙南人形象叫它为 " 水潺 "。吃龙头鱼没有鱼刺梗喉之虞,就连那一截龙头,是软酥酥的细骨,嚼之有味。
黑江鮰
鮰鱼俗称江团,肉味鲜美,因常年活动于水流平缓的深潭,膘特别肥厚,新鲜时为银白色,干制后成 " 鱼肚 ",有 " 不食江团,不知鱼味 " 之说,湖北石首的 " 笔架鱼肚 " 素享盛名。位列 " 长江三鲜 " 之中。
在吃法上,江鲜也是变化多端,食材到位,其实也完全可以在家中一试。
秧草烧河豚
原料:河豚
配料:葱、姜、草头
原料很重要。野生的河豚,摘去周围含毒的血丝和粘液,反复冲洗。把鱼皮取下来,盖在鱼肉上,再掐春天秧草碧绿的嫩头、配以小磨榨的黄豆油、少量葱、姜、头抽小火共炖,待到汤汁逐渐起粘即可。入口即化。
清炖鳜鱼
原料:鳜鱼
配料:葱头、西芹、胡椒
将整鱼洗净,以姜去腥,用沸水加少许醋稍汆一下,小火炖汤;另一面,将黄油置汤锅内大火烧热、加入葱头、西芹、胡椒粒,炒至五成熟。下入鱼汤鱼块、大火煮沸小火收汁即成。
清蒸鲥鱼
原料:鲥鱼
配料:鸡汁、咸火腿、葱、姜、香菇
鲥鱼的鱼鳞可食,是当之无愧的鲜中上品,烹饪的前提是保留本味。活鱼开腹,拿开水稍稍将肚子里烫得熟而不透。取鸡油在蒸盘底下刷上薄薄一层,佐以鸡汁、咸火腿、葱、姜、香菇(海派做法则使用的是加饭酒和醪糟),将整条鱼站在盘上,以高火蒸熟、趁热上桌。
辣烤鮰鱼
原料:鮰鱼
配料:孜然酱、海鲜酱、青红小米椒、葱、姜、蒜
鮰鱼清汤无味,辣一点才好吃。活黑鮰剖腹抽脊,取孜然酱、海鲜酱腌制 15 分钟;再取孜然碎、青红小米椒、葱姜蒜垫在烤盘底部,底火 180 度烤 20 分钟。利用这个时间切点小料,青红椒进烧热的锅煸炒,倒在鱼肉之上。外面焦香,内里肥嫩。
南京人的不时不食,也不只是局限在江鲜,野菜,同样是一种情结,下回再来分解。
( 文 | 冒贻宣 图 | 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记者 牛华新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