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孙权 记者 黄艳)" 往下一点,再看看左边的距离。" 一名测试员一会儿看图纸,一会儿对着博物馆安全防盗系统喷水,使得激光线在水雾反射作用中呈现。他试图找到漏洞,穿越复杂的激光防盗网。这是 3 月 17 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 " 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教研活动 " 上的一幕场景。小学开展 STEM 课程,通过信息技术和科学、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有关人士透露,今年秋天," 苏教版 " 小学科学教材将改版,一年级开始要增加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
" 测试员成功从门这边突破到门那边,报警器不响,就成功了。" 南师附小科学老师高崎介绍说,以《博物馆之夜》为主题的这节课,任务是在前几节课程的基础上测试他们搭建的报警系统的效率。" 每组学生在设计图纸、搭建系统的过程中展现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高崎老师说,这就要求孩子利用光的反射和光源直线行进的原理不断调整设计,还要考虑到测试员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测试员个子不高,那么他从激光线上跨过去的可能性小,这时候就应该放弃较高的地方,在矮的地方密集布线,让对手难以突破防线。而在高崎老师之前的一节课,教信息的陈明老师已经带着孩子们制作了报警器,主题同样是《博物馆之夜》。
南师附小 STEM 课程研究小组负责人姜玲介绍,在 STEM 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南师附小 STEM 工作组打破了两大壁垒。首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合作团队,有强大的校外专家的指导,有一线教师,其中包含了信息、科学、数学等学科。学科融合,经过一年的磨合,各学科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互补,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而此次综合社会实践的研究主题是《博物馆之夜》,通过围绕 " 做一个博物馆安全防盗系统 " 工程问题,构造一个真实生活的经验情境,开展基于项目的解决任务式学习。通过实践调查,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课程设计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综合应用。基于学生已经和正在学习的科学、技术和数学内容,在 " 设计、制作模型、测试、分析数据、再设计再制作(迭代),最后完成任务 " 的过程中,学生们开展实践调查,开展科学探究和技能学习,建构新的概念、发展和完善新的技能,最后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这个博物馆情境下的工程任务。学校在同一个下午,同一个年级,连续 3 节课同步开课,采用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选课制、跑班制的形式进行探究。
据了解,STEM 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现在南师附小、长江路小学、成贤街小学等名校都在开展 STEM 教学。" 苏教版 " 小学科学教材编写者之一、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综合实践学科教研员冯凌介绍,玄武区有一半小学都在开展 STEM 课程,不是简单引进国外的内容,而是进行本土化的原创设计,多学科进行融合。冯凌透露,小学科学新课标已经明确增加了工程、技术的版块。" 苏教版 " 小学科学教材也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如给出任务用工程思维来解决。目前教材已在送审阶段,预计 2017 年秋季小学一年级起始就使用新的科学教材。
(编辑 尹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