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7-04-19
午间道 | 官场小说进化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使得这部剧的编剧作家周梅森的同名图书卖到脱销。从清末的谴责小说开始,到 1999 年王跃文的《国画》面世后,官场小说成为中国类型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持续近二十年热度不减。人们为什么爱看官场小说?一方面是可以从中窥见以往对于普通人而言略显神秘的官场生态,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某种成功学的启示。

其实,全世界的人都爱看呈现官场生态的小说和影视。2013 年至今已经播出四季的美剧《纸牌屋》火遍全球,并带动了一股人们对其原著小说的阅读热潮。在英国,《是,大臣》和《是,首相》辛辣地描写和讽刺了英国文官制度。在日本,同样也有着《官僚之夏》这样的作品。但在这类小说的写作和出版数量以及民众的阅读热情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形成了一股持续近二十年的 " 官场小说 " 热。

从谴责小说到改革小说

尽管 " 官场小说 " 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的标签被正式提出是从作家王跃文的《国画》开始的,但中国的官场小说追根溯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的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官场现形记》等作品,将清末官场的种种丑恶与腐败描摹得淋漓尽致。到民国时期,国民党的腐败又一次孕育了大量的官场小说,如沙汀的《代理县长》、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陈白尘的《升官图》等。尤其是《华威先生》,将抗战时期的官僚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追逐虚名,讲究面子,不切实际,包而不办 ",以至于 " 华威先生 " 成为这一类官僚的代称。

解放初期,知识分子们本着帮助社会进步的初衷,对新政权中的负面官员形象也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南丁的《科长》等,这些作品获得过叫好,也遭到过批判。王蒙更是因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划为右派几十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腐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陆文夫的《围墙》,柯云路的《新星》等小说,在书写改革的同时,也逼视着与改革纠缠在一起的官场,触及到了官场现象和权力问题,对阻碍改革进程的一些官场弊端进行了揭露,对保守的官僚作风、不思进取的官场习气以及盘根错节的官场权力关系进行了批判。这些作品虽然也触及到了官场,但与后来的那些作家们以独特角度观察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现状与进程的 " 官场小说 " 相比,还处在一个启蒙阶段。

《国画》之后,作家们纷纷进入 " 官场 "

1999 年的长篇小说《国画》,让作家王跃文成为 " 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 ",也使得 " 官场小说 " 这一通俗说法成为这种类型文学的标签。《国画》通过对一批生存于权力中心和边缘人物的精微描写,呈现了一代人的精神漫像。小说的主人公朱怀镜开始只是荆都市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处长,而由于上司无意间的一次索画,就此揭开了他飞黄腾达的序幕。在如蜘蛛网一般错综复杂的仕途上,朱怀镜苦心琢磨、谨慎从事。在个人情感的处理上,朱怀镜如履薄冰、难以取舍。有人评论说《国画》是官场教科书," 想要在官场上出人头地的人、不想在官场上被宰割的人、想不被当官的欺负的人、想巴结当官的人,甚至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可学习、可利用、可领悟的东西。" 虽然王跃文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官场小说的肇始,但在《国画》之后,官场小说的热潮涌起却是事实,以至于王跃文也无奈地自嘲 " 官场小说是贴在我身上撕不掉的一块狗皮膏药 "。而他在《国画》之后的众多作品中,《梅次故事》《西州月》也是官场小说。

官场中的各色人等,正直、虚伪、阴谋、阳谋,都成为小说家绝好的素材,使得王跃文之后,陆天明、张平、周梅森、黄晓阳、小桥老树 …… 一批作家投身到官场小说的写作之中,这类小说迅速成为中国类型文学的一个重要阵营。

张平写出了《天网》《抉择》,周梅森写出了《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陆天明则给大众写出了《省委书记》《大雪无痕》。

2002 年的《省委书记》是第一部全面表现我国当代高层政治生活和高层政治人物的长篇小说。陆天明大胆地进入 " 省委书记 " 这一鲜为人知的领域,成功地塑造了以省委书记贡开宸为代表的三代省委书记形象,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他们面对信念、事业、良心、家庭、情感、挫折和失误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悲壮的英雄主义,与此同时,小说也向人们深刻昭示了那个特定时代里,又是怎样产生了一些为谋一己私利、不惜出卖手中权力和自身人格、良心的腐败分子。

而 2005 年张平的《抉择》讲的是清正廉明的市长李高成,在反腐中面临的党性与亲情的抉择,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组织被要求观看,成为当年反腐教育的一环。

这一阶段的官场小说,大多是以反腐小说的面目出现的。在文学评论家李云雷看来,反腐小说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有正面人物,是正邪斗争的故事模式,最后正义一方获胜,张平的《抉择》和陆天明、周梅森的作品都是此类小说。但官场小说的概念更加丰富,主要是呈现官场生态、日常运作方式。

官场小说中的 " 成功学 " 技巧

2011 年,黄晓阳的《二号首长》出版后立即轰动一时,书的副标题是:当官是一门技术活。柳传志也推荐了此书,认为从中能够学到很多与官员打交道的技巧。

小说从一个意外成为省委书记秘书的媒体人视角,透视了官场上的形形色色,书中官场上的生存技巧比比皆是,小到在何种场合对领导如何称呼,大到组织部提名时的各方利益思考,因此虽然小说文学价值不高,但其中权术的思维和谈话的艺术却对很多读者有所帮助,以至于很多公务员把《二号首长》奉为必读书籍。

另一部近年来畅销的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采用了成长小说的模式,写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侯卫东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但他的命运与成长和 304 位各级别官员、84 起官场风波、66 个党政部门、23 次微妙的调动与升迁交织在了一起,侯卫东的这本笔记展示了中国公务员系统庞大、复杂而精彩的内部世界,从村、镇、县、市一直到省,随着主人公侯卫东的 10 年升迁之路,逐层剥开茫茫官场的现状与秘密。

为什么官场小说在近二十年里热度不减?首先是官场小说和所有小说一样,都是时代的反映,从改革小说到反腐小说、官场成功学,再到新一轮的反腐热,从中折射出时代进程和大众关注热点的变化;其次是官场小说的功能性很强,官场生态的描述增加了普通老百姓对这一不够透明的领域的了解,反腐题材迎合了民众的情感宣泄需求,而 " 官场成功学 " 的内容又俨然成为很多人的工具书。

在文学评论家李云雷看来,官场小说里有一种积极奋进的精神,这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虽然小说中奋斗的目标可能是个人的升迁等可以反思的因素,但这个不断奋斗的过程本身,也体现出了国家在发展中的一种朝气。还有,官场小说对当代中国的经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有很好的把握,描写得特别细致,可读性也比较强," 官场小说体现了社会的精神症候,也为我们提供了时代的一种镜象。"

(记者 曾浩 / 文 编辑 高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