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理书上有关这座因盐得名城市的介绍,在中国,很多人对于盐城的印象是从一首歌和一种动物开始的。
1988 年是 " 世界环境保护年 ",国家环保总局约广州音乐人解承强写一首环保题材的作品,工作人员给解承强讲了一个 23 岁小姑娘徐秀娟为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生命的真实动人故事,于是就有了同样动人的,那首由朱哲琴演唱,红遍中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人们亲切地把徐秀娟称为 " 仙鹤姑娘 ",盐城也在国人心目中成为一个有着巨大美丽鸟类的地方。多达 360 万亩的国家级丹顶鹤保护区内,每年来这里越冬的国家一级珍禽丹顶鹤就有 600 多只,雁、鸭类更是成千上万。
如果说丹顶鹤让中国重新认识盐城,另一种动物更是让世界认识盐城。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独有的生物麋鹿从中国消失,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麋鹿分散于世界各处,直到 1986 年,它们终于得以回到故乡,而盐城大丰,这片自古就是麋鹿聚集区的地方成为它们在中国的最佳栖息地之一,如今,盐城的麋鹿已经达到 2000 多头,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这得益于盐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湿地让人类和自然生物和谐地共存,保护生物也是保护湿地,保护 " 地球之肾 " 就是保护地球的未来。在这一人类共识上,盐城的卓越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纵观城市发展史,就是城市不断扩张,野生动物的领地被不断侵占并最终消失的过程,盐城拒绝成为这样令人遗憾的城市。与那些伟大的,诞生于荒地之上,彰显人类征服能力的城市不同,另一种城市正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将自己的姿态放低,视城市和居民为自然的一分子,这一城市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同样值得尊重。
如果让我们把时光倒流,我们会看到千百年间海水在盐城湿地上涨落,孕育出盐城自古而来的海盐文化。这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本相——以海为生,以盐为名的城市。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中国古代的盐业制度,使得盐城的发展一度达到一个历史高峰——仅盐税就达天下四分之一。
由此这座城市的性格浮现出来。从一开始,它就从自然中孕育,在蓝色的海边和雪白的盐上生长起来,如今海水褪去,湿地升起,它仍然是一片东方的自然净土。盐城人的性格也从自然中衍生出去,先民们与大海与湿地共生共存的智慧,让盐城人热爱自然,勤劳坚韧,敢于斗争,尤其是后者,这也是盐城后来能成为革命老区的原因,这里曾经成为新四军的重镇和淮海战役的大后方。
绿色湿地、蓝色海洋、白色海盐、红色革命,它们形成了四色盐城,是自然棱柱在这座城市上空的投射。那些美丽的动物和美丽的人们让来到这里的人心中温暖,而一座最自然不过的城市,也是如今盐城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东方湿地、鹤鹿之乡,也是秀美城市和田园乡村,更是盐城在其城市宣传片上所宣称的那样——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
文 | 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记者 曾浩 图 | 牛华新
(编辑 刘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