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实习生 韩雨霁 记者 胡玉梅 / 文 顾炜 / 摄 )作为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开幕大戏,由江苏省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制作的京剧《青衣》,近日在江苏大剧院连演两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那么,在专家心目中,这台戏如何呢?近日,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展了 " 一剧一评 " 研讨会,文化部特邀的多位专家对《青衣》进行了深度评论。专家们纷纷表示被惊艳,感动到了。
每一部《青衣》都有一个 " 筱燕秋 "
《青衣》根据著名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 " 戏迷 " 筱燕秋的悲喜人生。八十年代初,筱燕秋饰演《奔月》中嫦娥走红,万人仰慕。因不满 B 角演绎角色有误,口出讥言,难忍嫦娥受污,一杯开水扑向 B 角,从此离岗,无缘舞台。二十年后,《奔月》复排,团长乔炳璋力邀筱燕秋回团担纲,演出前夕,筱燕秋意外怀孕。面对二十年梦寐的舞台,二十年追逐的嫦娥,她忍痛吞药,舍弃期待多年的孩子 ……
从《青衣》小说版诞生以来,已经有了徐帆主演的电视剧版,王亚彬舞剧版,如今,京剧版李亦洁版又上演。专家们给予一致好评。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表示,"《青衣》这个戏在北京演出的时候非常遗憾没有看到,但是这次有幸接连看了两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戏表现了京剧艺术家筱燕秋对艺术的执着,对舞台的眷恋,对嫦娥的痴迷,这些铸就了她作为艺术家的品性和品格。我认为剧中筱燕秋这个人物比小说中塑造得要好。看小说和看舞台剧有所不同,其受众有着本质的区别。读小说是个体行为,看舞台剧有一个群体的效应,在这方面我特别佩服张曼君导演对全剧的把控。"
京剧版《青衣》的整个舞台达到了一种极简的、京剧化的效果,应该说在忠于剧情的基础上回归了京剧的本体。而李亦洁与筱燕秋这个人物的气质、形象很吻合,她与人物的内心感受也非常贴近,从而给人留下了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深刻印象。
" 让台 " 并不是戏剧情节,而是一个社会现象
" 这出戏的主题具有普遍意义,让台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特别是热爱一生、追求一生,最后要舍弃的那一刹那是非常痛苦的,这个立意可以从方方面面去体会。《青衣》以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样式演绎了戏曲人的最高境界——戏比天大,筱燕秋对艺术的追求和尊重是超越一切的。" 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说。
作为《青衣》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概念," 让台 " 成为了戏迷们观戏结束后的热烈谈论话题之一,剧情中," 筱燕秋 " 先是迫于无奈 " 被让台 ",而后又因自我否定而主动 " 让台 ",主被动之间的转换不仅是筱燕秋个人心境的转变,也把整部剧推向了高潮。
" 我希望能够让观众看明白,这位青衣最后的让台,不是因为自己病了,演不动了。而是她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 ……" 马博敏说。
" 这个戏好看、耐看,让人思索,使人感动,它把一个小事情做成了一篇好文章。这出戏写的是一个演员忠于自己的事业,对艺术的追求。如果把它放大,我们每个人一生里可能都在追求自己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筱燕秋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价值值得颂扬,这种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 浙江永嘉昆剧团一级编剧张烈说。
" 成熟的认识和反省 " 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原团长李少波给出的答案,京剧版《青衣》不论是舞美还是编剧都配合的很出色,而李亦洁很有功夫,把梅派唱到极致的同时又在继承中有所发展,给观众提供一个透过 " 筱燕秋 " 的自我认识来反思自己的机会,张曼君导演做的很出色。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