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黄艳)冰棒棍、细麻绳 、胶枪,热熔胶棒 …… 用这些材料造一座 " 桥 ",成本只要 6 块钱!每周五下午,南京第一中学 AP 班的教室,学生三人一组学习 STEM 课程(STEM 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造桥就是课程中的专题之一,6 块钱造成来的 " 桥 ",至少要承受 2 公斤的重量,他们的主讲老师是来自东南大学的博士。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秋季入学,南京小学一年级都将开设科学课,并逐步向 STAM 延伸,而有条件的中学也开始了 STEM 教学,南外今年首招 STEM+ 科技特长生。未来可以期待,有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 STEM 学习中被发掘潜力。
南京一中学生在造 " 桥 " 学校供图
南京一中 AP 班高一学生张博文说,他们小组成立 QQ 群,对桥梁设计进行讨论。" 对工程有了解,我觉得 STEM 课程给我们印象最深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我们的默契程度,了解我们缺什么,优势是什么。" 给一中学生上课的是来自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杨元魁博士,他说从桥梁的设计到拼装,过程中培养孩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把孩子很多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并不仅仅是课堂上。就拿制作 " 桥梁 " 为例," 如果计算错了,那么设计出来的桥就达不到根本的任务要求,在桥梁的任意一点上,至少承受 2 公斤的重量,棒子是 100 根以内。这就要让孩子考虑各种结构如何设计,设个需要设计,大家看很多小组采取了横架的结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只要他不断的打造三角形,就可以构成基本稳定的效果。" 每节课,不仅学生,老师们都收获颇多。南京一中机器人社团教师顾晓春说,与科学课不同,STEM 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而顾晓春也是在今年 1 月自己先上了一节 STEM 课,当时他和学校的师生上的是东大老师主讲的 " 快递薯片 ",师生们进行模拟 " 运输 ",通过平时观察到的 " 抛、扔、摔、砸、坐、压 " 等野蛮装卸,测试各组包装是否合格;最后,教师组以薯片零损坏,92 分高分夺魁。他介绍,STEM 课程的理念就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每个案列,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 " 做中学 "。
说起 STEM 课程,最初来源于美国,最近几年出现在国内中小学校里。南京作为 STEM 课程试点城市,与教育部签订发展协议,目前全市有 30 多家试点学校,预计未来三年将发展到 100 所学校。今年秋季,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安排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模块。也就是说,从今年秋季入学起,南京小学一年级就将恢复科学课,杨元魁说,未来,科学课会逐步向 STEM 课程延伸。
(编辑 余爽)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