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见习记者 宋经纬 记者 赵丹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名城,如何挖掘文化,提升品质。5 月 24 日下午,南京城市治理圆桌论坛第七期:让南京更美好之——文化挖掘与环境提升治理之大家谈活动举行,南京城市治理委员会委员们来支招。不少委员认为,南京的老城改造,应该留下原住民,而不是推倒重来,这样,老南京的风俗习惯,文化才能真正保留下来。
见习记者 宋经纬 摄
留下 " 原住民 " 老南京的文化才会留下
面对日新月异的老城南,南京城治委委员、南京市停车服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明山认为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他说,他是老南京,有一天晚上带朋友去老门东,夜晚的老门东不少店都打烊了,显得很冷清。" 其实走进老门东的小街小巷,就能唤起儿时的记忆,但是要是老居民们还住在这,听到纯正的南京话,看到朴实的小吃摊子,那感觉就更好了。" 他认为,没有了老居民,就没有了文化的东西,没有了生命力。
南京城市治理委员会委员、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提出让 " 原住民 " 留下 见习记者 宋经纬 摄
南京城治委委员、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也认为,除了建筑等本身的东西,更应该关注非物质精神上的东西。比如,门东做得是很漂亮,游客很多,但一到晚上就成了空城。现在门西也要改造,希望可以留下一部分的原住民。" 现在原住民都被边缘化了,搬到了很远的地方,那些老城南的老风俗、婚丧嫁娶习惯渐渐远去,这些都应该成为规划的一部分。"
陈卫新还提出 " 精细化 ",人文化改造应该更多的出现在城市规划中,他举了一个例子,在门西有一个学校,空置了好多年,该怎么用,从设计的角度,有些房子应该活化利用起来。例如可以改造成民宿、餐饮、景点等,吸引游客进入老街巷,让城市更有活力。
南京文史专家薛冰讲解城南变迁历史 见习记者 宋经纬 摄
小西湖片区规划方案正在完善 或成示范
在讨论中,南京文史专家薛冰介绍,这些年,南京的规划也有了很多转变。小西湖片区为传统居住区及传统文化展示区。2015 年,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三所院校各自组成两个规划设计小组,对小西湖片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学生们还和原住民进行了对话,听取他们对于该地区规划改造的建议。
薛冰说,学生们调查下来,不少原住民都很希望留下来,对于自己三四十平方米的住宅他们并没有多大异议,建议能够安装独立卫生间,改善周边的环境,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当时学生们也提出了很多改造建议,对于保护性的文保建筑,不能动,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民居,可以进行加盖,来增加居民的生活空间,而且做出独立的卫生间并不困难。" 薛冰说,对于片区里的一些单位,也可以建议迁走,利用这些空间,来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他认为,小西湖片区的改造很有示范作用,规划理念也在往居民利益的角度转变,值得推广。
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小西湖片区的方案还在完善中,如果能够保留原住民,并且从居民的角度来改造,对于门西的改造以及未来的老城片区改造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门头装修太统一 能不能个性化一点
最近南京不少道路出新,重新安装门头。
" 有些街道门头统一装修,操作还是太简单了,缺乏城市的个性。" 陈卫新认为,毕竟每个行业的性质不一样,清一色的统一门头,显得非常古板,不鲜活。" 他认为,对于街道的门头出新,是不是也应该形成管理细则,有具体规划。
他还提出,不少规划很不确定,导致居民等待拆迁,居民有了这种等待的心理,就会造成环境脏乱差。" 这个矛盾怎么破解?要明确规划,拆还是不拆,不能模棱两可。"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