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黄艳)名师这样说,今年的数学试题是新而不难,来一起看看具体的题目。
江苏省特级教师 南师附中新城初级中学怡康街分校校长 叶旭山
2017 年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区分度恰当,延续了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命题思路、考查内容。难度保持稳定,试题新而不难,确保学生学习数学获得的成就感,较好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核心素养的考查。
1、重视核心素养,突出数学本质
试卷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例如第 18 题源于课本,注重算理考查挖掘解集本质,进而会解更多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第 26 题以二次函数为载体,凸显代数的推理,第 24 题试卷注重逻辑推理的考查,入口宽,坡度小学生容易入手。全卷压轴题第 27 题从数学实验切入,通过一道题将平移、旋转、轴对称、位似等图形变化巧妙结合,从操作体验到数学思考,再到问题解决,层层深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题也是一道 " 即时学习 " 型试题,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即学即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第(3)(4)问体现了压轴题的区分功能,对学生归纳、总结、反思等数学的基本素养有较好的考查。试卷数学思想方法丰富,考查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以及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第 6、16、18、26 题以数形结合立意,第 23、25、26、27 题以方程、函数模型立意,第 27 题以图形变换立意,第 27(3)题以分类讨论思想立意。
2、关注教学过程,彰显数学价值
试题更多的关注到教学过程。例如第 22 题易上手,入口宽,方法多样,用 " 直角 " 在几何学习中无处不在作为提示语,让学生动手利用尺规构图,体现基本图形之间的内在关联;要求文字说明给出判定的理由,凸显学生思维品质与数学语言的转化。试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判断直角,对学生图形建模有一定要求,也给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这些都需要学生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引导教与学要更多关注能力的培养,即发展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维等等,这是当前中考 " 体现育人为本,彰显数学价值 " 理念的很好体现。
3、取材课堂实践,引领品质提升
近年来,南京市的数学中考试题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试题的很多素材和立意取自于课堂实践,也为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例如第 3 题 " 甲、乙两位同学在课堂中摸几何体模型并描述特征 ",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表达,让学生 "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 "。这个素材曾经在全国一节现场展示课的片段中出现过。第 22 题 "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引领教师由一个 " 点 " 打通几何学习各个板块之间的关联,这既是一道试题,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节课。本题考法新颖,引领开放式课堂,让课堂充满探究、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此外,第 27 题让学生简述变化过程,第 23 题第(1)问让学生从特殊开始思考,别具匠心。这些细节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 " 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在这样的中考评价引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品质必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总之,2017 年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新而不难,梯度合理,关注了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继续引领着我市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实验进入中考试卷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校长 胡松
2017 年中考数学在侧重四基考查的同时体现了层次与梯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在数学实验的考查上进行了新的尝试,既关注了实验的过程,更实现了实验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考查。
1、关注基础,重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大,以重点内容为载体,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试卷基础题占比较大,占全卷的 70%,覆盖了初中数学绝大多数的基础内容和核心知识。试卷中选择题的 1~5 题,填空题的 7~15 题,解答题的 17~24 题,这些试题内容都植根于教材,从而保证了绝大多数考生轻松作答。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重视课本,摒弃 " 题海战术 ",做到教、学、考的统一。试题同时体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比如:第 8 题中 " 南京 2016 年 GDP 超万亿 "、第 13 题 " 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 "、第 21 题 " 全面两孩 " 等等,这样的试题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2、突出能力,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试题设计入口宽,梯度合理,难度适中。对解答题的设计均降低了入口难度,试题都设计了台阶式的两至三个小问,第(1)问都较易入手,同时为解决后面问题做好铺垫。例如,第 23 题,不少学生对于 " 每增加,每减少 " 这样的模型虽不陌生,但合理、正确的建模尚有困难,需要试着 " 排一排 "," 列一列 ",从特殊的情况入手,进而感悟一般规律,明晰内在的数量关系。第 20 题、第 22 题、第 27 题设置了三个开放性问题,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尤其第 22 题,基于在几何学习中无处不在的 " 直角 ",让学生通过 " 构图 + 说明 " 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既有操作又有思维,既有答题空间又体现思维层次的差异。此外,在选择题和填空题最后一题以及第 27 题第(3)(4)问设置了有一定难度的试题。第 27 题作为压轴题,压在理念、压在立意、压在思想方法的层面,从而增强试卷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
3.注重活动经验,加入对数学实验的考查
数学实验走进课堂已有多年,经历动手、体验、推理、应用的过程发展思维。今年数学试卷在数学实验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第 3 题,其情境源于真实的课堂,通过摸几何体并描述特征,从而发展抽象思维,树立空间观念;第 27 题源于教材折纸活动,从 " 可以折出 " 到 " 为何折出 ",从 " 可以更大 " 到 " 如何最大 ",从 " 构造最大 " 到 " 应用最大 " 层层深入。以数学实验为载体,以 " 平移、旋转、轴对称、位似变化 " 等图形变化为主线,操作、构图、体验、推理、应用的过程一气呵成,考查了核心知识同时凸显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编辑 尹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