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艾红涛 梅友宽 记者 臧晓松)在宝应县夏集镇双琚村有这样一位村医,他 4 岁患上小儿麻痹症,16 岁开始学医治病,近 40 年扎根农村一线,用爱和坚守呵护全村百姓健康,以身残志坚传递医者大爱,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他就是村卫生室残疾村医徐元来。
4 岁患病,16 岁立志学医救人
徐元来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兄妹四人中他排行最小,又是徐家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不幸的是 4 岁时患了一场重病,因医治不及时而得了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腿三级残疾。
从此,徐元来开始异常艰难的人生,可他人残志不残,刻苦好学,以极其顽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残疾之躯坚持上学,立志学有所成。然而,由于身患残疾,求学的路坎坎坷坷,最终未能如愿完成学业,徐元来下定决心学医救人。
于是,他拜家乡名医为师,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他深知,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必须要有高超的诊疗水平,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此,他抓紧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各类医书,苦练各种医疗技能,在师傅的指导下医术和水平提高很快。
1979 年,年仅 19 岁的徐元来被安排到双琚村卫生室,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由于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徐元来特别能理解病人的痛苦,也对病人怀有更加悲悯的心情。刚行医时,村里乡亲没钱治病,为了让村民都能看起病,徐元来对来看病的村民都只是收些药材的成本费,有时还自掏腰包为患者垫付医药费。" 我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 徐元来常常告诫自己,医生就要坚守医德,一切为了病人。
身残志坚,巡诊的路超 10 万公里
夏集镇双琚村是个拥有近 3000 人口,东西长达十多里的大村,村里又远离集镇卫生院,全村仅 65 以上老人就有 800 多人,慢性疾病较多,村卫生室两人要负责全村百姓的医疗、保健、预防、防保、卫生等多项工作,徐元来从无怨言,用残疾身躯守护百姓健康。
由于腿脚不便,早些年,交通不便时,徐元来出诊总要带副拐杖,遇到危急病人时总是一路小跑赶到病人家中,多少次脚被磨出血泡,可徐元来总是忍着伤痛为病人治病。2012 年,夏集双琚发生了 2.4 级地震,虽无人员伤亡,但防暑消毒工作十分繁重,徐元来拖着残疾身体奔走在一线,为百姓送药,救治受伤村民,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人瘦了一圈,仍坚持奋战在救灾第一线。
徐元来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病人的服务热忱周到。杨林组百岁孤寡老人董兆年,长年卧床不起,徐元来定期前往为之打针、吊水、喂药,还为老人烧水、擦脸、洗脚,待之如亲人。老人逢人就夸:" 徐医师,大好人啦,要不是他精心照料,我早就没命了。"
82 岁的徐永英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卧床不起,儿子在外打工,仅靠嫁到邻村的女儿照顾。徐元来定期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并及时给在外打工的儿子通报老人病情,一家人感激不已。
每周两到三次的巡诊,徐元来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从步行到学会骑车再到骑上电动车,在乡村的道路上,徐元来巡诊的路已超过 10 万公里,那些磨破的鞋,用坏的拐杖,骑坏的车辆和背坏的药箱见证了徐元来这半辈子行医路上的艰辛历程。
作为乡村医生,徐元来心里有一本民情日记,哪些村民患有哪些疾病,哪些村民需要定期上门巡诊,他都了如指掌。徐墩组的精神病患者,杨林组的麻风病人,东荡组的残疾军人,长江组的肺癌患者等等,他都一一记在心里。谁家有个什么事,徐元来都会主动上门服务。测量血压,送点药品,了解一下病情,这些看似简单寻常的巡诊确让深处农村地区的病人倍感温暖。
济世情怀,对病人胜过他的亲人
2013 年一天,一村民因家庭琐事争吵,一气之下喝下农药,生命垂危之际被村民送进了村卫生室。徐元来当班,立即全身心投入抢救,为之洗胃打针、人工呼吸,患者呕吐出的粘液,喷的徐元来满脸皆是,恶味满室,在场人都避开远离,而徐元来顾不得擦去污液,争分夺秒抢救病人,又护送她去镇卫生院救治,直至生命脱离了危险,徐元来才松了一口气。患者家属千恩万谢,徐元来常挂上嘴边的那句:" 没什么,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2013 腊月的一天,70 多岁残疾老人徐坤余突发重病,子女都不在身边,徐元来得知后,立即赶到老人家中,与邻居一起把老人护送到卫生室救治。按卫生室诊疗水平,遇到高龄高危病人应及时送往集镇中心卫生院救治。但徐元来想到老人身边没有亲人,便主动承担起照料老人的重担,把老人留在卫生室,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当亲人,打针、喂药、端茶倒水,洗脸泡脚,帮助老人清理大小便,忙了一整夜。第二天老人清醒多了,他又为老人下面条熬鸡汤,经过精心医治,老人身体得到好转。
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济世情怀,徐元来换来了群众信赖。几十年来,徐元来用残疾身躯在水乡谱写了一曲救死扶伤的感人乐章。
(编辑 夏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