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年前,当周小舟还是扬州电视台的一名文化记者时,他接触到了扬州的雕版印刷,然后好奇、深入、沉迷。
从淘书到爱上雕版
雕版印刷是门珍贵的传统技艺,但自隋朝雕版印刷术在扬州发明伊始,书籍传播真正依赖雕版印刷不过两三百年,就被活字印刷所替代。和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更麻烦、更珍贵,因为一套雕版作品的每一页、每一个字都由工匠手刻而成,独一无二、费心费力,因而只有极少数传世名作才能有幸以雕版印刷的方式得以流传。如今,扬州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而在中国印刷史上,雕版印刷的中流砥柱—— " 杭派 ",就取名于扬州杭集村,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举全村之力为康熙刻全套 200 多筒子页的《全唐诗》而名噪一时。
周小舟与雕版印刷结缘,是从淘书开始的。从 2010 年起,周小舟开始收藏雕版的成品书。以佛经类为主。2013 年,清代胡正言的作品《十竹斋书画谱》,被他收于日本。而原作在大英博物馆、唐咸通九年版的金刚经,则是现存最早的纪元雕版印刷作品,周小舟从扬州刻书大师陈义石手中买了过来。" 雕版很难收到,书比较容易保存。有点儿级别的刻板,一个字就要十块钱。"
扬州的雕版印刷传承之路曲折。解放前,扬州刻书作坊以私有的形式存在着(如 " 陈文和刻字坊 ");新中国成立后,原先的作坊工汇入了新的 " 广陵刻印社 "。周小舟的老师钱念,就是原来广陵刻印社的生产科科长,做雕版印刷四十几年。" 文革 " 期间,雕版印刷曾因 " 破四旧 " 而中断,但 " 钱念 " 们仍然没有放弃刻书,他们躲在扬州的高闵寺里和和尚住在一起;许多重要的古籍,如《四民丛书》《扬州丛刻》就诞生在这期间。后来,广陵刻印社日渐式微,为了保存这项技艺,扬州古籍刻印社被创办出来,它与四川德格佛经、南京金陵刻经处共同组成了中国雕版印刷现在的辉煌。实际上,现在扬州仍有能力刻书的人都在 60 岁以上,人数不超过 50 个。
2013 年初,周小舟萌生了创作自己的雕版印刷作品的想法。他在瘦西湖边上开辟了一处工作室,名叫 " 器曰书坊 "。" 器曰 " 有八十几个平方米,一间是他的工作坊,一间用于存放刻器和印刷工具。刻书请来了原刻印社的张天伟老先生做顾问,周小舟主要是印刷和做书。
两年前,周小舟在无锡阳山又开了家 " 拾房书院 "。阳山曾是活火山,而今则是无锡最肥沃的地方。周小舟将山脚下的拾房村作为 " 拾房书院 " 之址,是因为山村未经雕琢的气质——他带着隋朝的墨水与刻刀而来。只有宁静的地方才能容得下木板上的缓慢与沉静,让文字一撇一捺地走。
极其缓慢的美
一本书雕版印刷书籍的成型,至少要经过三稿,一红、二蓝,之后是黑。红色为打样稿子,往往不裁边,存在着可能混杂错误的 " 初生之美 ";蓝色是第二版。每一个新版本作品,都与旧版的书法不同——第一步必须是抄书 " 写样 " 的过程,由专门负责抄书的人—— " 经生 ",写好之后,刷一层米浆,把宣纸的正面黏在木板上附着在木板上,交给刻工、印工处理。
雕版之材,必以野梨木,一方面木质细腻,可使纤毫尽显;另一面纤维硬度适中,便于下手;雕版下是垫着一厘米厚的枕木,使之微微倾斜。数百年来,刻工手上的刻刀只有一款,薄如柳叶,形似锯条,前有一个一厘米的弯头,尖长 4 厘米,全刀 3 寸有余。刀法也只有两式:往上拨,曰 " 挑刀 ";往下抠,曰 " 伐刀 "。任凭书画家们抹得 " 光怪陆离 ",一张张雕版只需刻工一双肉手、一柄刻刀和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脑就能临摹得天衣无缝。雕版上的书法是半个字、半个字刻成,按照笔锋、先左半后右半,要求刻工精通书法,字形烂熟于心。刻书的速度,并不比写书快,既是个不谬分毫的细活,更是个累活。一个熟练的刻工一天只能刻 80 个字。
在 " 器曰书坊 ",一本《南方草木状》共计 15 个筒子页,5000 余字,刻了两个月的时间;而一套《陶渊明全集》,四个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刻了超过一年。这种 " 为他人效劳 " 的工作无疑是值得奖赏的。翻开古籍刻印社刻在 20 世纪的《扬州丛刻》,它的扉页上就这样写着:" 玉扣纸本,民国二十三年冬月——陈恒和谨制。" 一本书的完成,意味着刻书人的名字、将世代在读者的手中被抚摸与惦念。
世人往往爱 " 弹皮宣纸 " 着墨富丽堂皇的层次、透气清爽的印刷品质。且不论刻书之苦,但从这刷在版上的第一道墨开始,就须经过 17 道工序。雕版用墨,与书画的用墨不同,唤作 " 松烟墨 ",是集柴炉灰,加黄酒、骨胶等,最少埋在土壤里沤上三年制成,细如常墨,却醇厚经久。彩料也讲求质地天然耐久:红色是取自日本的朱砂料,蓝色是含有孔雀石的靛青。刷墨的工具有两式:一为鬃刷,蘸墨汁刷在板子上;二是棕皮帚子,不断敲打纸背,墨色求匀、力量求均,而纸不破。刻板和宣纸接触 15-20 秒,待到水分吸到木头里去了,颜料就与纸上合二为一。诸如《南方草木状》中分版分色的套印术则更加复杂。工匠需将画稿按不同的颜色和深浅勾摹下来,分刻成许多小块刻版,然后根据其在画面上的不同位置多次印刷,最后组成与原稿相同的彩色画面,一幅画多则能用上千块版,少的也要用十几块。这时候沿着筒子页中部鱼口位置对折,齐栏(对齐每一张纸)、下锥(用纸捻固定纸页,剪裁)、打书根(用印章标明书籍的制作人)进一步装订,一气书成。
有悖于我们眼前的世界。雕版印刷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它的美就在于雕版的每一次印刷与上一次印刷之间因磨损而产生的细微变化。" 越老的木板越好——‘越印越熟’。柔和了,字的棱角就更加漂亮。" 在周小舟看来,人和雕版几乎是一同老去的,不变的是往圣的句子,常读常新,越擦越亮。
文 | 冒贻宣 图 | 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记者 牛华新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