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刘薇 记者 毛晓华)上世纪 60 年代末,南通籍战士杨少和和泰州人陈仁寿同在部队,成了战友。一次施工现场发生事故,陈仁寿不顾危险,救出了杨少和。两人退伍后各回家乡,40 多年来,杨少和一直在找当年的救命恩人。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前在泰州海陵城中派出所民警帮助下,老人得偿所愿。1 月 16 日,记者分别电话联系上杨少和以及身在上海的陈仁寿,听他们讲述半个世纪前的那段往事。
突发事故 多亏老兵冒死救人
陈仁寿家住高港大泗,1965 年,21 岁的他当兵入伍,成为一名战士。1969 年,南通小伙杨少和也来到部队,并且跟陈仁寿分在一个班,两人成了战友。
陈仁寿姐弟 8 人,他在家排行第五,对于杨少和这个新兵蛋子,一直当成亲弟弟一样照顾。1969 年,他们在执行施工任务时,发生了意外,杨少和被困现场。危急时刻,陈仁寿冒着生命危险冲到里面,让杨少和跳到自己身上,两个人手拉着手冲了出去。杨少和及时撤离,但另一个战友不幸牺牲。
" 这个事我一辈子忘不了,陈仁寿不仅救了我,还有现场其他几位战士也顺利脱险。" 提起 40 多年前的往事,杨少和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如果不是陈仁寿当机立断,现场的几名战士都有危险。" 我腿上的伤疤就是那次事故留下的,每次看到就想到他救命之恩。"
△杨少和至今保留着当年入伍时的照片。受访人提供
△图为杨少和近照。受访人提供
1970 年,陈仁寿退伍还乡,在告别会上,杨少和与陈仁寿抱头痛哭,依依惜别。" 那个年代也没个电话,分开可能就是一辈子再见不到了。" 陈仁寿看着哭的稀里哗啦的杨少和,鼓励他在部队多做贡献。" 如果今生不能再见,你只要记得还有我这么个人就知足了。"
退伍后寻救命恩人 40 多年
陈仁寿退伍后,被安排到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后来为了照顾家庭,回到家乡泰州潜水泵厂直到退休。
" 他退伍不久我就当了班长,只要班里来了泰州的新兵我就会打听他。" 杨少和说,当时陈仁寿走的匆忙,再加上都没什么文化,因此连个家庭住址都没留下。
1976 年,杨少和也退伍回到了家乡南通如东。
" 回乡后,我就一直在找他。" 杨少和说,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陈大哥在部队待自己如兄长,还救过命,就想当面再跟他道声谢。
从地图上看,两人的老家如东和高港相隔不过 100 多公里,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和网络,消息闭塞,杨少和只知道陈仁寿是泰州人,1945 年左右生人,其他一无所知。
" 这些年我试过好多方法,可就是没能找到他。" 杨少和说,后来才知道自己把陈仁寿的名字搞错了一个字。" 我这么多年都在找陈顺寿,名字弄错了。"
2010 年,杨少和来到泰兴打工,在 5 年工作之于,他曾到当地不少乡镇打听是否有 1965 年当兵的 " 陈顺寿 ",无奈人海茫茫,知道的信息量太少,没能成功。
近半个世纪终于找到恩人
近年来,随着通讯的发达,当年的战友之间建了微信群,杨少和好不容易与一位泰州籍老兵陈万福取得了联系。" 当时陈万福是我们班班长,他告诉我陈仁寿是大泗人。"
得到这个重要线索后,杨少和就在战友群内讲述了当年的事,并请泰州战友帮忙留意。正巧的是群内有一位 1969 年入伍的泰州老兵崔广德,于是群主唐启涛便委托崔大爷帮忙寻找。
△图为泰州籍战友崔大爷到派出所帮助寻找陈仁寿。通讯员供图
1 月 13 日下午,家住泰州市区香江花园的崔大爷来到海陵区城中派出所向民警求助,寻找陈顺寿。
民警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查询发现大泗并没有符合条件叫陈顺寿的人,推测可能是姓名有误,民警便扩大了查找范围,通过数小时反复筛查,发现有一个叫陈仁寿的人是 1944 年生的大泗人,极有可能就是崔大爷要找的人。
当天,民警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正在上海女儿家的陈仁寿,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仁寿果然便是陈顺寿,听说战友找了自己近半个世纪,老人在电话里激动万分,并很快和杨少和通话。
△图为 74 岁的陈仁寿和家人合影。受访人提供
" 父亲为人忠厚不善言辞,唯独谈到部队滔滔不绝,平时也比较喜欢看打仗的电视剧。" 陈仁寿女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似乎是冥冥中的天意,就在几天前,父亲在闲聊时还曾告诉她们,自己当年在当兵时曾救过人,没想到了才隔了几天就接到派出所的寻人电话。" 这两天父亲兴奋的睡不着觉,就在回忆当年部队的往事,还用本子记了下来。"
当年都还是风华正茂的 20 多岁小伙,如今杨少和 68 岁,陈仁寿 74 岁,两位分离近半个世纪的老兵已约好,过完年后到陈仁寿老家相见。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