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岑)" 小船水中摇,莲叶何田田。" 这可不是什么江南水乡,而是黄土地里藏着的一块 " 陕北鱼米之乡 " ——南泥湾。77 年前,这里从百年荒地变成庄稼地;后来,由于过度开荒,南泥湾只剩黄泥,没有水湾。而现在,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87%,千亩花田,一年四季开满花。重新变回美丽的 " 水韵江南 ",唯一不变的是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的南泥湾精神。
△现在的南泥湾青山绿水
上山种树、飞机播种 黄土披绿衣森林覆盖率达 87%
延安往东南 45 公里处,就是南泥湾。很多人因为一首经典歌曲《南泥湾》而熟知这个地方,歌词里:"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 ",让人对这里充满向往。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人封锁,陕甘宁边区粮食和生活用品十分匮乏。在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的口号下,1941 年春,王震率领 359 旅进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将士们身背钢枪、手握镢头,一边练兵、一边垦荒,开辟出万顷良田,还给前线送粮食。" 烂泥湾 " 成了 " 粮仓 ",变成了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
△南泥湾一度黄土裸露,严重水土流失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无节制开荒种地,南泥湾森林覆盖率下降到 35%。八十年代后,环境恶化,小江南又变成了荒草遍地的黄土沟。南泥湾镇镇长黑学良介绍,那时候只要有风,就是漫天的黄沙。
△现在的南泥湾
如何恢复陕北江南的美称?1999 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南泥湾也 " 自力更生 ",开始了轰轰烈烈植树造林。" 一开始,大家是上山种树,还要让牛羊下山入圈,给树木生长让出空间。近些年,还通过飞机飞播种植、人工造林等方式,让南泥湾天然次生林保有量逐年上升。" 黑学良表示,南泥湾本就是一个气候温暖、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一方面,积极植树造林,另一方面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禁牧、禁伐、禁火,森林覆盖率就逐渐上去了。
△森林覆盖率已达 87%
目前,南泥湾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 87%。裸露的黄土地又重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现在,不少南泥湾人靠着 " 绿色经济 " 生活。" 全镇各类苗木种植、繁殖的地块有 2000 多亩,不少村依靠田地生活。"
千亩稻田十里花香 名副其实的小江南
南泥湾之所以能被称作陕北江南,可不仅仅是因为绿化好。森林有了,水也就回来了。据介绍,南泥湾生态好不好,就看一年能下多少雨。水土流失时期,南泥湾几乎没什么雨。而现在南泥湾有了自己的雨期。水资源非常丰富,连带着水稻、水产养殖业、花卉种植业发展起来了。
△超百亩荷花
" 现在镇里有三个水库、两个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养殖总面积超过 800 亩。除了常见的鲤鱼、鲫鱼,还有鲢鱼、草鱼,甚至有人养起了螃蟹。水丰富了,荷花就种起来了,超过 300 亩。水稻也种了 1500 亩左右。" 说到这些,黑学良很自豪。" 养水产,种稻田、荷花,这些在陕北并不多见。"
△千亩百日菊
除了稻花香,南泥湾更有千亩花香,一年四季花不败。十里荷花不算,还有 1600 亩香紫苏、2000 亩百日菊、1000 亩油葵 …… 真正让人看醉了。
不仅美,背后还有实实在在的收入。黑学良透露,自从种了花田,全镇的经济总收入增加了 11%。
打造红色文化小镇 未来旅游将成主导产业
最让人兴奋的是,就在南泥湾人动手让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时,旅游业也悄然发展起来了。" 到了夏天,就是南泥湾最美的时候。花田里到处是游客拍照的,农家乐也火了。" 黑学良介绍,现在每年来旅游的人数在 120 万人次左右。虽然南泥湾现在的主导产业还不是旅游,但是旅游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0% 到 15%。
△南泥湾镇规划图
而未来,旅游将逐渐成为南泥湾镇的主导产业。" 红色文化、军垦农垦文化、陕北江南文化是南泥湾的三大特色,我们计划围绕这三大体系,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把南泥湾打造成中国革命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国红色教育体验式培训产业示范基地、黄土高原农垦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南泥湾的红色文化
建成后,沿着旅游动线,由西向东,一幅栩栩如生的水韵江南画卷就会徐徐展开。比如,在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观景栈道‘漂浮’在美丽的稻田景观上。游客行走中,仿佛置身天地自然之间。民俗风貌街,以文保建筑,窑洞文化为主要元素,展示黄土高坡风情民俗。江南商业街,傍河而筑、临水而建,展现江南市井风貌。
未来,旅游将带领南泥湾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在陕北还有无数个山村正华丽转身成为美丽乡村。中国大地上有更多的农村在经历美丽变革。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民俗文化越来越丰富,农家乐越办越有滋味,老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美好新生活,你期待吗?
(图片来源:南泥湾镇供图)
(编辑 张爱红 刘魏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