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黄艳)20 天的寒假,没有与家人团聚过春节,17 名南京一中 AP 班(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学子飞到世界名校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们跟着导师泡在实验室,写报告,做展板,最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答辩,收获了一段特别记忆。3 月 6 日,他们在学校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师生们在伯克利分校合影留念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是南京一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GOLD Science Fair 项目,是南京一中国际部与伯克利化学院正式签订的一个高中生课题研究项目。该项目是排名世界第一的伯克利化学院在全球的唯一一个中学生项目。项目旨在引导杰出的学习者去发现探索。Science Fair 中文意思是科研成果展示会。这种活动在美国从小学就有。项目的宗旨是帮助高中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涵盖如何确定课题,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写科学报告,如何展示研究结果等,伯克利导师们不仅教授学生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独立开展工作,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能力以及自信成熟地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国外大学后快速适应大学学习提前做好准备。2018 年 2 月 3 日至 23 日,在教务处魏明副主任的带领下,南京一中高二、高三 AP 班的 17 名学生和 3 位教师利用寒假时间前往伯克利化学院研修,他们聆听教授讲座,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制作展板,现场答辩,展示成果,同时还零距离体验名校学习生活。
△同学们在伯克利化学实验室做实验
感受中美导师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
高二 AP 班钱泽凡说,今年 2 月 3 日至 2 月 23 日,我很荣幸有机会来到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参加了为期 20 天的化学院 Gold Science Fair 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在文化,生活上体会到了中美之间巨大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概念,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更体会到了学习方式上中美之间截然不同的地方。
首先,便是中美导师之间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在中国,上课时,老师会将知识点整理完毕直接呈现,让同学们做笔记,完成题目,订正,理解。然而在美国却是另一番景象,导师并没有经常出现在学生身边,只是告诉大家,只有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再通过邮件的方式约其过来,同时,在完成实验报告的期间,他不会过多的指点你如何去完成,过程是什么,必须有什么成分,而是大部分让学生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报告,在此之后再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不仅能在不断的修改中慢慢建立出正确的知识框架,同时,还能不断消除自己脑海中错误的观念,不断改正的过程更是让他们在未来能更加轻易的避免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钱泽凡说,这二十天,没有了复杂的题目带来的压力,没有了考试与分数带来的紧张,留给他的,更多是与他人的交流和独自的思考,让他能够开拓眼界,得到更多珍贵的东西。
赴美学习前,八个月在国内做研究准备
高二 AP 班的吴长桐说,在到伯克利做研究前,大家已经有了 8 个月在中国的研究准备。他在匹配导师之后,第一时间和导师 Mark 取得了联系,并确认了沟通方式和频率。这让他在保证学校课业保质保量完成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地进行项目研究。经过几次的交流,他发现 Mark 是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学霸型导师:学生发给他的邮件和实验报告,24 小时内一定有回复和完整的修改建议。这也调动了吴长桐的积极性,师生俩都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起初,我都不知道怎么写实验报告。在看过 Mark 发来的链接后,我犹犹豫豫地写下了第一稿并发给了 Mark。隔天早上,我就收到了他发来的认真修改过的报告。" 吴长桐看着里面的移除和批注,对 Mark 治学严谨的作风深感钦佩。在认真对照批注修改后,他再次发给导师寻求其他建议。第二次的修改稿就好很多了,只有一些小问题需要注意。Mark 还不忘表扬吴长桐学得快,他听了心里也是很自豪的。
△高二 AP 班吴长桐在伯克利化学实验室做实验
九个月努力,完成自己的实验
郑家诚说,从去年五月份刚认识导师刚确定话题,到去美国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从第一个话题,到换成另一个话题,这期间 9 个月他花了不少功夫在这个课题上,首先实验器材就是非常难找的,妈妈花了很多功夫借到了这次的主要器材——示波器和传感器,后来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又找了一个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去完成这一项实验。因为这项实验从未有人做过,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所以这个实验做的是一路坎坷。但是导师不断的给予他帮助和鼓励,提一些建议,最后终于有一个初稿。
△同学们认真准备展板
△ 2016 届毕业生赵墨涵(右二)在与 AP 班学生交流
到了伯克利,每天,导师基本上会来到教室看实验报告,然后提一些建议,再解答困惑。" 这次我的实验是研究拨片的几个变量(厚度,材料,形状)与吉他音色的关系,具体通过吉他同一根弦的震动由示波器的波形图来反映,对比,看出区别,从而得出结论。" 但是导师都是化学系的,这些比较复杂的物理知识他们并没有涉猎多少,所以郑家诚的导师就向物理系的朋友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第二天讲给他听,还给他找了很多有用资料,以及少量理论知识去解释。因为那部分概念比较抽象,导师给他一遍一遍耐心解释,导师走后还在不断消化,导致那天午饭都没有吃,但是把那一点终于搞懂的他非常的愉悦。
△成果展示
科研成果来自长期的反复实验
一提起伯克利这所学校,你会想到什么呢?高三 AP 班的乔良说,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都是极高的世界排名,许多大神级别的教授,一群智商极高的学生,和温暖的加州阳光。但是,在这为期近一个月的行程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他喜爱伯克利的庄重大气,充满历史感的校园建筑和那种充满活力且祥和美好的校园环境。与从南京一中 AP 班毕业的赵墨涵学姐及其他的学长学姐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喜欢这里自由的学风和课堂上对学术的严谨认真但又不失幽默风趣的氛围,但是却也感慨这里超乎常人的学习压力。
△同学们在校园内合影
他说,自己以前总是很天真的认为搞科研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天天在实验室里摆弄各种高大上的精密仪器,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发现。但做科研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每天十分枯燥且无聊的重复步骤。他的导师 Mark 致力于寻找出一种更高效更清洁的核燃料。这个课题听起来十分高大上,但是他每天基本就是在做化合物,检验样本,分析数据,写笔记本这四个步骤中徘徊。实验室的环境也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遍布着高端的精密仪器和各种有魔力的新鲜试剂。大多数情况下,做实验仍然用的是烧瓶,烧杯,锥形瓶这样的平常器具以及浓盐酸,氢氧化钾,丙烯这样的基本原料。每天呆在实验室中,一成不变的环境,特殊的光照和气味,仪器运作无休止的噪音等因素也会令人产生巨大的身心压力。现在想想,一个做科研的人可能要针对一个课题研究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获得成果。要想获得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更是极其不容易。
图片来源:学校供图
(编辑 郭子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