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董海倩 记者 毛晓华)上世纪 60 年代末,南通籍战士杨少和和泰州人陈仁寿同在部队,成了战友。一次施工现场发生事故,陈仁寿不顾危险,救出了杨少和。两人退伍后各回家乡,40 多年来,杨少和一直在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只为当面道一声谢。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 1 月在泰州海陵城中派出所民警以及多位老战友帮助下,杨少和终于和陈仁寿取得联系。现代快报记者获悉,3 月 12 日,杨少和与陈仁寿相隔近半个世纪后终于相见,而得知他们的故事后,10 多位战友分别从上海、南通等地赶来,见证这一暖心时刻。
△ 杨少和与陈仁寿相隔近半个世纪后终于相见
老战友相隔 48 年相见
12 日上午 10 点多,陈仁寿和老伴从老家坐出租早早来到约定酒店。“家门口就有公交车,可他心急着和战友见面,就打的来了。”老伴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从 1 月底和杨少和取得联系后,老头子情绪比较激动,在家常一个人发呆,总想起和战友们一起在部队的日子。
△ 当年的老兵们从各地赶来相聚,见证杨少和与陈仁寿相见的暖心时刻。毛晓华摄
由于杨少和从南通如东赶来,路上耽搁了些时间,得知陈仁寿已到酒店,电话里显得有些着急。“没事,我等你,路上注意安全。”
中午 11 点多,两位分离近半个世纪的老兵终于再次相见,当年在部队时风华正茂的 20 多岁小伙子,如今杨少和 69 岁,陈仁寿 75 岁。“怕有生之年再见不到你。”
△ 图为杨少和与陈仁寿(左)相见。毛晓华摄
“当年舍己救我生死情,今日远赴你乡来谢恩。”一见面,杨少和拿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锦旗,当面向陈仁寿道谢,圆了自己 40 多年的梦想。
△ 一见到陈仁寿,杨少和送上锦旗表达感激之情。毛晓华摄
事故中老兵舍命相救
随后,两人手拉着手促膝畅谈,不断有各地战友来到酒店,加入叙旧行列。
“我记得你好像是刚入伍几个月就遇到了那次事故 …… ”回忆起 49 年前的事,陈仁寿仍记忆深刻。1969 年,他们在执行施工任务时发生了意外,杨少和被困现场。“快跳下来,我接着你。”危急时刻,陈仁寿冒着生命危险冲到里面,让杨少和跳到自己身上,两个人手拉着手冲了出去,但另一个战友不幸牺牲。
“这事我一辈子忘不了。”杨少和说,如果不是陈仁寿当机立断,现场的几名战士都有危险。" 当着众多战友的面,杨少和撸起裤腿,漏出了腿上的伤疤。“这就是当年那次事故留下的,每次看到就想到陈仁寿的救命之恩。”
△ 当年的杨少和刚刚 20 岁。受访人提供
“一晃 40 多年过去,我们都老了,真怕再见不到你。”杨少和说着,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掉。
当天共有 10 多位战友到场相聚,大家相互询问其他战友近况,得知许多人已不在人世,唏嘘不已。
找到恩人此生无憾
“当时你走的匆忙,连个家庭地址都没留下。”杨少和说,陈仁寿退伍不久自己就当了班长,只要班里来了泰州的新兵我就会打听他。1976 年,杨少和退伍回到了家乡南通如东,更加快了寻找的步伐。“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就想当面再跟他道声谢。”
“当时消息闭塞,只知道他是泰县人,其他一无所知。”杨少和说,这些年试过好多方法,后来才知道自己把陈仁寿的名字搞错了一个字。“我这么多年都在找陈顺寿,还曾经到泰州打工了 5 年,工作之余就到乡镇去寻找,就是没能找到恩人。”
随着近年通讯的发达,当年的战友之间建了微信群,杨少和好不容易与一位泰州籍老兵陈万福取得了联系。" 当时陈万福是我们班班长,他告诉我陈仁寿是大泗人。"
△ 时隔 48 年与恩人相见,杨少和有感而发写下感受。毛晓华摄
得到这个重要线索后,杨少和就在战友群内讲述了当年的事,并请泰州战友帮忙留意。正巧的是群内有一位 1968 年入伍的泰州老兵崔广德。
深受感动的崔大爷先后到泰州人社局、海陵区城中派出所求助。
民警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通过数小时反复筛查,终于找到了陈仁寿。于是,就有了 3 月 12 日相见的约定。
杨少和告诉记者,这次通过寻找陈仁寿,和其他好几个战友都取得了联系,还要在泰州停留几天,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些年的经历。“一共来了 10 多个老战友,回忆一下过去的人和事,能和陈仁寿当面道谢,能见到这么多老战友,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