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李彦宏被舆论 " 群殴 ",就连央视也怒怼:谁说的。
大多数人在抨击他的时候,截取了他整段话中的一句:"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很多网友本来就憋着对百度的不满,此刻更加出离愤怒——谁给了你百度这么大脸,敢代表全体中国人说我们不在乎隐私?
△相关新闻截图
李彦宏冤吗?
不冤。抛开李彦宏的轻慢态度不说,作为百度这样时时需要用户让渡 " 隐私权 " 的大公司,本身就有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以 " 不敏感 "" 愿意换 " 为借口,整出一桩桩涉嫌 " 泄密 " 的闹剧,以至于百度 app 被江苏消保委起诉 …… 你心里就没点数?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把网友当傻子?
说不冤也冤。因为他说的又是大实话,不少中国人对隐私权的确不敏感。也因为他的核心观点是,使用大数据的原则,一让用户受益,二要用户授权。这个观点没毛病啊,你可以指责他口惠而实不至,甚至骂他虚伪都成,但你不能说他讲的不对。
抛开他自带的 " 招黑 " 属性,单纯分析他这段话的文本,我觉得第一个争论点在于,他只说了果,没说因。中国人对隐私不敏感,既因为一直以来中国的法律和社会都对隐私权不够重视,也因为,有时以隐私换取便利是心甘情愿的,有时却是被迫的。当我们要网购、叫外卖,就必须留下姓名、电话、住址。而高呼手机支付为 " 新四大发明 " 时,也意味着把支付习惯、消费轨迹、生活图景、财务信息等交换了出去,一时半会儿,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被迫的情形也很普遍,比如很多 APP 在使用时非要你开通摄像头、获取地址信息、获取通讯录、获取短信等授权,如果你拒绝,有可能用不了。还有实名制也意味着,个人信息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机构、商家掌控。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泄露的风险。
第二个争论的核心在于,什么是隐私,边界不清。传统中对隐私的认知,在大数据时代正不断被突破。姓名、照片、电话、住址、邮箱、身份证号、银行帐号密码、微信 QQ 等网络工具的帐号密码、婚姻和财产信息等,这些基本上是有共识的,这些信息泄露,要么容易造成直接损失,要么容易被电话骚扰,甚至被骗子盯上。但是,有些信息是不是隐私,可不可以被搜集、被公开,却是模糊的。
我去年采访过一位做人工智能的企业家,他们正与南京的某家影院合作,通过摄像头连入人脸识别系统,精准地捕捉观众的观影喜好和消费喜好,目的当然是为了采集消费者数据,以做到精准商业投放。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把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到零售店,消费者的喜好可以被记录和识别,但我十分疑惑,这些数据属于谁呢?需要消费者的授权吗?
再比如,我经常使用某个打车软件,虽然叫车时输入的地点是小区大门,但往往会请司机开进小区,到我住的那栋楼前。时间久了,我发现司机进小区后,这个软件上的导航会自动告诉他怎么走、在哪儿停,也就是说,导航已经精准地记录了我下车的地点。从服务体验上说,我并不排斥,但不免又细思极恐。这样的数据,属于谁?这样的数据,只会用来提供优质服务吗?有没有可能被用在其他用途?
如果讨论只停留在骂百度、骂李彦宏,就没价值了。倒不如借此探讨一下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的边界,要知道,我们在网上的每一次点击、每一句留言,都带有个人标签,它们四散的时候并不要紧,但一旦被有心串联起来,就足以勾画出一个完整、立体且真实的画像。而最糟糕的一点是,一旦授权让渡,即便你后悔了,那些数据也是收不回的。
所以,李彦宏的整段话,我觉得第一句才至关重要:" 当你把不同领域的数据汇集到一起,力量就会变得更强大。"
ZAKER 南京 特约评论员 马青
(作者为南京新闻广播 " 马青时间 " 主持人)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