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里春风醉贵州 " 大型航拍采访组走进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
又是一年杜鹃花开时,数以百万计的游客陆续来到乌蒙山区的百里杜鹃,欣赏壮观的 " 地球彩带 "。
因为花,有了百里杜鹃管理区;因为花,世代生活在杜鹃花下的 15 万群众,有了新的谋生方式——开客栈、农家乐,当导游、司机,种食用菌,正走在脱贫路上。
4 月 4 日," 十里春风醉贵州 " 融合传播报道小组走进百里杜鹃,开展此次系列报道最后一场活动,感受这里的 " 变 " 与 " 不变 "。
景区花木四季花开不断
" 醉九牛 " 是一个有着动人传说的地方,是百里杜鹃景区的核心区。传说:历史上的奢香夫人和夫君,就在 " 醉九牛 " 一带相识、相恋,满山的索玛花(杜鹃),是他们爱情故事的见证。
围绕 " 醉九牛 ",约 100 多平方公里范围,都生长着被彝族群众称作索玛花的杜鹃,是全球最大的原生杜鹃林。早年,贵州省从黔西、大方两县划出 9 个乡镇,组建了百里杜鹃管理区。当地政府也通过杜鹃花旅游,带动这一片的发展,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不小变化。住在景区里的部分村民,率先开小餐馆、卖炒洋芋,在花期挣到了钱。
但杜鹃花只开在春天,过了季节就没游客。而且,在景区外的村民,受益不大。" 那时,我们就想,如果索玛花一年四季都开着,开花的山坡再多些就好了。" 金坡乡一位 55 岁的农民黄成富说。
如今,这 " 痴人说梦 " 般的想法,竟然慢慢地在实现中。百里杜鹃管理区围绕核心景区,种下了樱花、海棠、红叶李、玫瑰、格桑等花木,使得这里真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
花海经济万人受益
黄成富每天都在 " 醉九牛 " 一带转悠,劝诫爬树和雕塑、吸烟的游客,也捡走地上的垃圾。这个工作,他做了 7 年。" 这么美的风景,一定要保护好。" 他说。
随季节不同,黄成富的工作地点也在不断变化。他的妻子,也在 7 年前被管理区的下属单位聘用,在游客服务中心当了保洁工,工资比他还高。
为了让花海经济发挥更大效益,百里杜鹃管理区广种花海的同时,还利用海拔高、气温低的天然优势,大力推动避暑游、赏雪游。每年,诸如祭花神、音乐节、赛马会等活动,总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而家同住在金坡乡的彝族妇女刘小妹,在不同的季节,跟着花期、节会和避暑的人群,也不断变换地点,叫卖炒洋芋、凉米皮。虽然是提篮小卖,在高峰期她每天有约 400 元的收入。
位于景区边上的石牛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而现在,依托四季旅游,全村大半的人家都涉足旅游服务 , 房屋几乎都成了客栈、宾馆、餐馆等。据不完全统计,百里杜鹃管理区内,现有的上万张床位,有 90% 是由村民家所供。去年整个夏天,这些床位都被来避暑的人定下。
在整个百里杜鹃管理区,像黄成富、刘小妹这种依托旅游产业谋生的群众,有 1 万多人。两年前的调查显示,村民因旅游每年获得收入,人均近 3000 元。
产业拓展:花下菌菇香
距黄成福巡逻的 " 醉九牛 " 不远的山沟里,有个叫做大荒村的地方,是赵庆华的老家所在。早年种下的华山松,现在已快有水桶粗,林地上的腐叶土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也因此,在百里杜鹃片区,无论是纯杜鹃林下,还是与其他树木的杂交林下,野生菌种类目前已统计有 130 多种。
三年前,赵庆华看上了这个资源,在老家的林地里种起了食用菌。今年,就在杜鹃林旁的树林里,赵庆华的猴头菇、香菇等,进入盛产期。他领着工人们不分昼夜采菇、包装、发货。赵庆华带领的 500 多农户,一共种了 300 多万棒食用菌。
每棒按最低 3 元纯利润计算,种植户可获得约 1000 万元的利润。采访组到达大荒村时,公司员工正接待一个旅行团。林下飘散出来的菌香沁人心脾,很多的游客纷纷购买了鲜菇、干菇。
" 十里春风醉贵州 " 融合传播报道已收官,十场直播活动吸引 200 万 + 的关注度。此场报道结束后,贵阳晚报融媒体记者仍将积极响应脱贫攻坚春风行动的号召,继续开展相关报道。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黔华 黄震 张志红 曾黎 张强
责编 陈玲
编审 侯川川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