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蔡梦莹)4 月 12 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的邓女士向南京现代快报记者求助,想要帮爸爸找寻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姐姐。70 多年前,一封家信和照片从南京寄回桐庐老家,但由于家中无人识字,就再也没能联系上。只知道,解放前曾在南京结婚生子,居住在破布弄(音)一带。
△邓女士的爸爸,今年 86 岁,一直想见二姐一面 邓女士供图
离家半个多世纪,解放前曾在南京结婚生子
" ‘她离家出走的时候,天还蒙蒙亮呢’,奶奶一直这么说 "。当邓女士还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念叨那个失联许久的二女儿,也就是邓女士的二姑。原来,邓女士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一共生有 4 个子女。邓女士的爸爸,家中排行老四,上面有大姐,二姐,三哥。最让老人家挂念的是二姐,名叫邓春香,1926 年出生在原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凤鸣乡邓家村。
关于二姑的事,邓女士多数是小时候听奶奶说的。据家里人回忆,当时家境不太好,很小的时候,二姑就被家人配了一门亲事,到邻村一户人家当童养媳。等到二姑长到十五六岁,战事紧张 ,丈夫被拉去做了 " 壮丁 "。不久又送来消息,说 " 阵亡了 "。就这样,年轻的二姑就成了寡妇,跟年迈的婆婆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苦。后来,同村有人在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当差,想找人做帮佣,帮着带孩子,左右一介绍,二姑就这样被介绍了过去。" 奶奶讲,二姑在南京,认识一个在法院上班的人,两人好上了 "。但是原来的婆家不同意,爷爷奶奶就只好把二姑叫了回家。
人不情不愿地回来了,但没多久,她还是不愿意待在桐庐,待在包办婚姻的禁锢之中。于是,二姑在一天清晨坐船离开了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家人收到一封从南京寄来的信。信中还有张照片,是和一个穿制服的男子的合影。" 信是竖着,用毛笔写的 ",邓女士的奶奶和爸爸都不识字,不知道信中的内容,而邓女士看到信的时候,年纪尚早,没到认字的阶段。但是,现在这封信和照片都找不到了,两人努力回忆," 看上去像是在照相馆室内拍的,二姑穿普通的棉布旗袍,紧挨着她的男人穿着制服,手中还有佩刀,角落一旁还站着一个警卫模样的男子。"
后来,奶奶四处托人打听后得知,这个让她牵挂一生的二女儿后来结了婚,生了一个男孩,住在南京叫破布弄(音)的一个地方。而她丈夫则是民国时期南京一法院的工作人员。
地名专家:没听说过 " 破布弄 ",可能是藏身新街口闹市区的 " 破布营 "
二姑所住的 " 破布弄 "(音)在哪儿?现代快报记者请教了南京地名专家薛光。他仔细回忆后告诉记者:" 破布弄这个音的地名确实没听说过,但有没有可能说的是原来的‘破布营’,在新街口的东南面。" 他解释称,破布营是一条小巷,住了约二三十户人家,因为古时,巷内晾晒造纸所用的破布而得名,不远处就是现在的抄纸巷。后来,新街口商圈发展起来,原住民基本搬走了。1998 年,破布营更名为正洪营,后来变成了新街口商业步行街。现在,小巷荡然无存,只剩下高楼大厦。
△ 1936 年南京地图上,新街口东南角就是破布营
现代快报记者对比了 1936 年民国时期的南京地图发现,破布营南起正洪街、北至中山东路,相当于 " 新百 " 和 " 中央商场 " 之间的繁华商业区。
社区民警帮忙找人,盼提供更多线索
如果说,二姑所住的 " 破布弄 " 就是 " 破布营 " 的话,有没有可能登记在户籍上呢?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了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淮海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唐丽颖也热心帮忙找人。她查阅了破布营一带居住的户籍信息中,没有邓姓女子登记在册。随后,唐警官又对比了出生在 1920 至 1930 年间," 邓春香 "(音),以及籍贯为杭州或桐庐的邓姓女子,均没有登记在册。
遗憾的是,根据目前掌握的线索,很难找到。她希望,曾经居住在破布营一带的,了解二姑的丈夫一方的相关信息。希望有知情人能提供更多的线索,如果您对她有印象,欢迎您拨打现代快报热线 025-96060,向我们提供线索。
附:
寻人信息:
姓名:邓春香
年龄:92 岁左右(1926 年生)
籍贯: 原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凤鸣乡邓家村(现:浙江省杭州市桐庐江南镇凤鸣村邓家自然村)
失联时间: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
特征:已婚,曾育有一子,居住在南京破布弄(音,可能是 " 破布营 " 一带)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