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8-05-11
十年,这个来自汶川灾区男孩考入南理工“寻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葛玲玲 记者 舒越)2008 年 5 月 12 日,是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四川德阳天元小学的教学楼被震裂,8 岁的小男孩何振川和很多灾区的孩子们一样,无奈停课。

地震之后,南京理工大学社工志愿者吴思宇、张婷婷跟着老师张曙教授,一起来到德阳天元小学,而何振川所在的年级,正是他们重点对接服务的年级。小小的何振川,好奇地跟着志愿者队伍忙前忙后,当时他就立志将来考进南理工。十年后,当年的小男孩已经是南京理工大学兵器专业的大一学生了。当年的志愿者姐姐们传递给他的那些正能量,延续了整整十年,也将伴随他的一生。

志愿者姐姐带着他一起玩、吃水果

△何振川学习照

身着白 T 恤、黑黑的皮肤、戴着眼镜 ……18 岁的何振川目前是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兵器专业 2017 级学生,谈起四川 "512" 地震灾害发生后遇到的志愿者姐姐——南京理工大学 2008 届本科毕业生吴思宇和 2008 级研究生张婷婷,斯文的小伙子打开了话匣子。

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感受到强烈的震感。" 我还记得我们在教室上课,老师让我们赶紧下楼跑到操场上。当时不知道害怕是怎么回事,就是很紧张。" 教学楼被震裂了,何振川和学校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停课了,好在德阳受灾不严重。2008 年 9 月,天元小学来了一群志愿者,参与灾后学校重建工作。在何振川的记忆中," 来了一群人很好的大姐姐。我那时性格挺怪的,没人跟我玩。她们带着我玩,还经常给我水果吃,我特别开心。"

" 人很好的大姐姐 " 指的就是吴思宇、张婷婷,她俩跟着老师张曙教授一起来到德阳天元小学,参加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四川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何振川所在的四年级,是志愿者重点对接服务的年级。

△何振川与社工姐姐吴思宇,2008 于德阳

出生流动家庭,帮他融入集体

张婷婷说,来到德阳后的走访中发现,何振川家是一个流动家庭,小何在班上缺少归属感。为此,志愿者们就和小何爸爸妈妈沟通,让他们多参与到小何的成长学习中来,帮助小何融入到班级中去。在志愿者的建议下,小何有了第一个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过的生日,有了放学后小何和同学们一起写作业,妈妈在一旁给同学们做寿司的温馨记忆。渐渐的,小何爱说爱笑了,成了校园里跟着志愿者姐姐的快乐 " 小尾巴 "。

吴思宇回忆,何振川是个个子矮矮的,小脑袋瓜特别灵光的 " 小尾巴 ",总喜欢跟着志愿者们忙前忙后,出黑板报、打造社工之家、课后复习,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志愿服务的三年,就是通过千余个日夜的帮扶相助,把何振川这块被掩盖住光芒的 " 璞玉 " 挖掘出来的三年。

带队的张曙教授说,当年来到天元小学后发现,虽然天元小学在那次地震中没有人员伤亡,但很多孩子灾后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于是,张曙教授将工作重心定在了协助学生走出灾后影响,致力于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塑造和学习能力提升。

△张婷婷(左二)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张曙教授(右二)在回访座谈会上

学习优秀,毫不犹豫填报了南理工

进入中学后,何振川逐渐在学习中显示出了实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初中组一等奖、高中组三等奖,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获奖。高考时,何振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考志愿者姐姐的母校,要到南京理工大学来实现他儿时的梦想:学习兵器科学与技术。2017 年,张婷婷还带着何振川和他的母亲游览了中山陵。

来到南理工学习的大半年来,何振川渐渐成长为了学习生活双能手。他把当年志愿者姐姐带着他学习,带着他搞活动的经验搬到了大学同学间,带着大家搞宿舍卫生,带着大家做好阶段复习,俨然成了同学们中的 " 大主意 "。

辅导员周雪告诉记者,何振川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何振川说,自己目前是南理工兵器教学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平时会担任该教学中心的讲解员。

△何振川在兵器教学中心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

最新信息

南理工志愿服务队重回四川走访

5 月 10 日,南京理工大学 5.12 汶川地震十周年回访座谈会在四川德阳新天元小学会议室进行。经历过 5.12 地震的部分天元小学的老师家长,学校志愿服务队督导、公共事务学院张曙教授及部分志愿者,共话携手走过的灾后日子。光阴荏苒而过,南理工志愿者服务队已经连续在这里服务了 10 年,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坚持服务 10 年的高校。10 年的时间,这里也成了社工姐姐们的第二个家。

2008 年 8 月底,张曙教授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邀请,来到德阳天元小学,参加四川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同行的还有学生吴思宇、张婷婷,当时她俩也才刚刚 23 岁的姑娘。

在驻点服务的 3 年中,南理工共 12 人次参加过志愿服务。吴思宇、张婷婷、刘静文 …… 她们共同的名字叫 " 社工姐姐 "。3 年来,这些社工姐姐提供个案服务 1983 人次,小组工作 876 次,139 次讲座,学校活动 84 次,班会 401 次,社区工作 110 次,社工课堂 342 节,辐射服务 99 次。社工服务覆盖师生、家长累计 84236 次。

现在的张婷婷是南理工紫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老师,她理论知识讲得透彻,实践知识讲得精彩,在学生中广受欢迎。吴思宇在成都有了一家约 20 人的希望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当年参加全国抗震救灾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团队中唯一一个留在四川自主创业,成立社会组织,致力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相关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前不久因为工作出色,成为了一名 "85 后 " 的成都市高新区人大代表。其余几名参加过驻点服务的社工也都在从事着和社工相关的工作。

结束 3 年的驻点服务后,志愿服务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张曙教授带领的社工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回访,完成评估报告,针对出现的阶段性问题给与建议和指导。如今,天元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们在教学中常常运用社工当年留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图片由学校提供

相关标签

志愿者 南京理工大学 德阳 四川 地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