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入城主干道,分别以 " 宣笔、墨香、宣纸、宣砚 " 重新命名,彰显 " 中国文房四宝城 " 的地方文化。近日,安徽宣城市的一则道路命名方案,引发外界争议。宣城市民政局表示,更名是在考虑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扩大城市知名度。
△相关新闻截图
你别说,看新名字,还真有点古色古韵。考虑到宣城的地方文化特色,现实契合度和文化 " 承接感 " 还是抢眼的。
而且,这一来,打破了人们对道路名字的常识认知,有一定的新意,城会玩。
不过,可别高兴太早,道路改名哪有这么简单。
这四条路的原名,比如宝城和薰化,原为旧宣州城门的名称,直指厚重的历史内涵。
再说,宣州共有五座城门,除宝城路和薰化路外,另有以城门命名的拱极路和阳德路。如果仅对宝城路和薰化路进行更名,则宣州古城的历史记忆将被切断。
原名有历史与文化 " 二合一 " 的意趣,这一改名," 文化气息 " 就给单着了,历史内涵不翼而飞。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众感情的一种伤害。所以,也难怪当地人对改名不答应。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次改名命名程序也不够透明。说白了就是," 笔墨纸砚 " 的道路名的提出和呈现的过程中,民意缺席了。
当地居民所称 " 将文房四宝嵌入城市地名中,在具体操作上也应该更加巧妙 " 很有道理。若是这样,旅游推广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毕竟,过于直白的道路名称,也是对其本身文化意义的消解。
关键在于,路名频繁改动的乱象,是民众最 " 感冒 " 的。民众的建议,对乱决策的警惕,值得重视。
改名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特别是隐性成本。一改了之的背后,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损耗。决不可等闲视之。
目前,命名方案尚在征集意见阶段,当地也提出 " 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看来规范和纠正还不算晚,正如专家所言,拒绝一言堂,充分尊重民意,注重居民诉求,才是正解。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城市改地名成风。这中间,违反法规的例子颇多。而事后的纠正费时费力。从源头遏制改名冲动,刻不容缓。
ZAKER 南京 特约评论员 王彬(作者为杭州媒体人)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