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1-03
深晚领读|在社科大书中学与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系统的哲学》:站在 20 世纪科学前沿考察古老哲学命题

科学和哲学有无内在的共同基础?当代人又怎样基于科学的要求和进展来改造哲学?如何回应量子力学对客观性的挑战,重建科学认识论的基础?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系统的哲学》中找到答案。《系统的哲学》不仅收录金观涛的 " 哲学三部曲 " ——《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整体的哲学》,以及回顾学术历程的长篇序言,还新增了近年来撰写的《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考》和最新的 2018 版序言。

金观涛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备受赞誉。在《系统的哲学》中,他将自身对社会历史研究、理解现代性的分析工具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做了进一步的哲学表述。该作品不仅吸取了系统论、控制论等 20 世纪新兴方法论科学的重要成果,还结合了金观涛与刘青峰及其他合作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首次运用的一些新概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组织系统理论。它不仅解决了自身的难题——给组织系统整体性一种科学的表述,还出人意料地解决了辩证理性中 " 客观性 " 和 " 发展悖论 " 这两方面的难题。对于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论去分析古老的哲学命题,《系统的哲学》是一个重要范例。

金观涛,197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在郑州大学任教;1978 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曾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科学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 世纪 80 年代创办 " 走向未来 " 丛书;1989 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担任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2008 年退休后到台湾政治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 ( 与华国凡合著,1983 ) ,《系统的哲学》 ( 1988 ) ,《历史的巨镜》(2015)。与刘青峰合作以下几本著作:《兴盛与危机》(1984),《开放中的变迁》(1993),《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2000),《观念史研究》(2008),《中国思想史十讲》(2015)。

《系统的哲学》

金观涛 著

鹭江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在经验与超验之间》:解析东欧精神的矛盾与困惑

在世界文学史上,20 世纪下半叶东欧文学具有特殊的地位。东欧作家继承了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接受和发展了 20 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世界的冲突及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思考。东欧观念史研究大家景凯旋教授最新力作《在经验与超验之间》是对东欧观念的一次全面审视,从文学、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的多维角度,围绕东欧作家的问题意识,疏理和分析了他们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型、知识型的作家面对传统价值消亡的现代危机,在强调生活世界的同时,重新追寻失去的意义,探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现代性等时代重大问题,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强烈不安,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与西方现代主义迥然相异。东欧观念深刻表明,人类的精神活动总是处于经验与超验之间,向着地平线前行的征途上,既布满陷阱,又充满希望。

景凯旋,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弗瑞曼基金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东欧文学,著有《唐代文学考论》(2012)、《被贬低的思想》(2012),译有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1987)、《生活在别处》(1989)、《玩笑》(1991)及克里玛《我快乐的早晨》(1999)、《布拉格精神》(2003)、《地下》(2010)等,此外还发表论文及书评若干。

《在经验与超验之间》

景凯旋著

东方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出版

《历史学家的作坊》:国内首部关于史学的知识社会学观察报告

《历史学家的作坊》从四个方面展开多方位的探索。各章内容连贯一气,系统且广博。

在第一章 " 中心与边缘的对话 " 里,作者认为,中心与边缘虽然始终在相互注视,却始终无法对焦。仿佛总是透过单向玻璃在搜寻对手,存在一种 " 社会性盲视 "。因此,二者无法理解,也无法对话。作者将不同视域并置,造成一种对话的幻象,以检视中心的历史认知。

在第二章 " 家与国的双重记忆 " 中,作者主要分析了 " 民众心中的历史与历史观 " 的诸多特征,主要包括:偶像崇拜、英雄崇拜;故事化、角色化的人物定格;功利主义与道德化的认知;等等。

在第三章 " 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 " 中,作者认为,不理解民族主义,就无法理解现代历史;而不理解现代历史,同样无法理解民族主义。作者试图解答以下这些问题:民族主义是如何完全改写人类历史的?民族主义对大众的历史认知产生了什么影响?一种被改造过的大众历史认知与历史学家们想象的历史关系如何?历史学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去认知这种现代的历史书写?

在第四章 " 人文史观的重建 " 中,作者给出了他的结论:面对民众心中的历史,历史学家必须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方法,并重建新的历史书写模式。

邓文初,1968 年生,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民国史、现代思想史、抗战史等。他具有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曾长期在电视台担任策划、编辑等职务。笔下文章,问题兼顾学术与现实,表达颇多具象且流畅;文字诗意不失哲理,思想明晰而多有原创。

《历史学家的作坊》

邓文初著

东方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出版

《意义的边界》: 三次非正式音乐讲座

对于音乐人和爱乐者来说,查尔斯 • 罗森(1927 — 2012)可谓是 " 大名鼎鼎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他在音乐理论著述与钢琴演奏方面的成就在西方早已有口皆碑,而近来由于其作品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他的地位与声望在汉语世界也逐渐为人所知。启真馆推出的 " 罗森作品集 ",目的正在于为我国读者继续引介这位西方音乐学术大师的诸多成果。

任何音乐学研究在一开始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音乐的意义。罗森和所有伟大的音乐学家一样,都承认音乐必定会传达出某种意义。那么,在讨论和理解音乐时,意义是否存在边界,而边界又该如何划分?《意义的边界——三次非正式音乐讲座》的原书出版于 1994 年。罗森在其中讨论了什么是音乐的意义,这种意义与语言或绘画所承载的意义有何不同。作者旁征博引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初期的文人评述与回忆,还原了当时文艺界对音乐作品的接受状况。罗森也评析了今天诸多研究音乐的方法与角度,并且就我们应如何进行取舍给出了智慧的建议。

罗森认为,音乐的意义只存在于音乐本身,必须在音乐语言自身的框架之中来理解音乐,并在书中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外,这本书分析说明了历代学者与理论家们在阐释音乐作品的意义时惯常使用的一些方法究竟有何优势与缺陷,为我们应该如何修正理解角度,更好地欣赏伟大的音乐作品提出了诸多精到且睿智的建议。

查尔斯 • 罗森,美国钢琴家、音乐著述家、批评家。在音乐研究与批评方面,罗森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古典风格音乐与早期浪漫派音乐,相关著作有举世闻名的《古典风格》与《浪漫一代》等。与此同时,罗森的著作涉猎十分广泛,从早期巴洛克作曲家,直到勋伯格和卡特等至今许多人仍然无法理解的 20 世纪作曲家,以及基本音乐哲学理论都有涵盖,且都获得了卓著的成果。其他代表著作包括《奏鸣曲式》《意义的边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乐与情感》《批判性娱乐》《自由与艺术》等。

《意义的边界 : 三次非正式音乐讲座》

【美】查尔斯 • 罗森著

罗逍然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2018 年 11 月

《书写民族》:历史书写在不同时空中的异同分合

《书写民族:一种全球视角》是斯特凡 • 贝格尔教授主编的 " 书写民族 " 系列丛书的第一本论文集。该书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历史学家的论文,集中讨论了 19 世纪以来历史学家在各地民族国家建构中的角色,用全球比较的视野呈现了历史书写在不同时空中的异同分合,进而把 " 书写民族 " 这样的举动内嵌到全球性知识生产与流播的过程里。

斯特凡 • 贝格尔教授是当前欧洲史学界著名的社会史学家和史学史学家,现为欧洲历史与理论学会主席。他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后回到德国,担任鲁尔大学社会史与社会运动史教授、鲁尔区社会运动研究所所长、鲁尔区图书馆基金会主席。他主持过多个欧洲科学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学术项目,并担任英德两国国家级学术评审机构的专家。他出版过多部著作,特别是多卷本《书写民族》丛书是欧洲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的研究项目成果,曾在欧洲学术界引起轰动,屡次获得好评。

《书写民族 : 一种全球视角》

[德]斯特凡 • 贝格尔 主编

孟钟捷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2018 年 10 月

《法式诱惑》:诱惑与反诱惑

法国,魅惑、优雅之国,她的一举一动总能轻易引领时尚的风潮;她以美酒美馔、窈窕佳人诱惑世人。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伊莱恩 • 西奥利诺以外来人之姿,深入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探究法式诱惑的真相,她告诉我们,诱惑不是法国与生俱来的风姿,而是世世代代法国人精心研习、打磨的生存技能。法国人不但创造了充满情趣的消磨时间方式,更将它带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小到诱人嗅闻的馥郁香氛,引人流连的浪漫花园,让人爱不释手的精巧物品,舍不得结束的美妙对话;大到政治选举、全球权力角逐。诱惑成了法国的生活哲学,甚至非官方的意识形态。然而,西奥利诺亦敏锐指出,这场诱惑游戏的边界到底在哪儿?诱惑发展到极致是否会衍生一种 " 反诱惑 "?《法式诱惑》在引领读者全方位领略法国风情的同时,又能让读者保持批判的距离,实为了解法国当代文化的经典指南。

伊莱恩 • 西奥利诺,曾陆续担任《纽约时报》外交事务首席特派记者、驻联合国办公室主任、驻巴黎办事处主任,亦曾担任《新闻周刊》海外特派员。2010 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现任《纽约时报》驻巴黎通讯记者,与丈夫居住于巴黎。

《法式诱惑》

(美)伊莱恩 • 西奥利诺著

徐丽松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9 月

《学术写作指南》:规划理想的学术写作生涯

海伦 • 索德对全球 100 位杰出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这些学者的成功都基于卓有成效的四大 " 基础习惯 ",涉及行为、手艺、社会和情绪。《学术写作指南》通过揭示使这些学者成为优秀作家的习性、仪式和实践,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实战策略,帮助学术写作者培养自己独特的 " 基础习惯 ":行为习惯——找到写作节奏,克服拖延症;手艺习惯——掌握学术规范,增进写作技巧;社会习惯——学会同行协作,排除沟通障碍;情绪习惯——获得写作乐趣,应对智识风险。

海伦 • 索德,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奥克兰大学高等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心教授和主任。出版作品覆盖现代主义文学、学术写作、高等教育学和数字诗学等领域,并运营数个写作网站。

海伦 • 索德积极倡导在学术、教学和文艺领域中实现创新和增进技艺。2007 年,因创新性教学获得奥克兰大学优秀教学奖,2013 年,对新西兰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使其荣获赫德萨 - 特恩兹研究奖,2017 年,获得奥克兰大学杰出研究奖。海伦 • 索德曾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以及澳大利亚的 17 个国家的 60 多所大学中为高校教师和博士生开设写作研习班,广受欢迎。另著有《优美的学术写作》《作家的习惯:合格散文写作指南》等。

《学术写作指南:100 位杰出学者的写作之道》

[ 美 ] 海伦 • 索德 著

韵竹 译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

《快思慢讲》:人与人沟通的九大公式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无论是在重要的场合,还是工作中,表达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

近期 , 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快思慢讲》一书。作者用九大公式指导我们用简单实用的理念,形成逻辑模式去整理思路,掌握严谨的表达方式。

一直以来,人们在沟通上,最难的就是如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产品推介等等,会产生说不清楚、说了后悔、有口难言,失去说话的黄金时间,想弥补却来不及。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研究出了一套公式,让每个人能在关键时刻,说出关键语言,发挥出关键影响力!

书作者李飞彤,是 " 快思慢讲 " 品牌课程创始人。全球职业规划师,从事培训讲师工作二十年,已为上百家企业进行培训授课。李老师认为,说话也是有公式的,一开口就能说到重点,从而百分百提升好感,达成目标。

《快思慢讲》在经过作者多次淬炼、教学与调整之后,终于呈现。期望让读者更快速融入方法去记忆与理解应用,并且可以很轻松地参考书中的实例与说明,练习聚焦的机会。我们可以从四大方面,看到这套表达法的优势:1. 产品推介——运用效益公式,让听众在聆听时,接收到对自身有好处的声音,从而想进一步了解产品。2. 商务活动——运用三角公式,提供听众不同的思考方向与视野,更能有效突显表达者面面俱到、思维缜密的能力与智慧。3. 自我推介——运用时间公式,借由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话题内容,快速精准搜寻出这些时间点背后的素材,给人逻辑清晰的印象。4. 表达观点——运用骨牌公式,有系统地从一个事件所引发的结果,或从一个结果回溯导致的因素,进而表达,展现个人的思维逻辑,并因此获得支持。

《快思慢讲》

李飞彤著

东方出版社 2018 年 11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