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1-08
“16年前我坐过牢?我咋不知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慧 王金艳 记者 何洁)一男子家在安徽、身在福建,从未去过苏州,因为一起交通肇事案,却被警方告知 16 年前曾在苏州 " 犯过事 "。这是怎么一回事?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日前,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就一起刑事申诉案件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解开疑团。没想到是,16 年前的那起案件中是亲哥哥冒了男子的名。

2017 年 12 月 22 日,在福建打工的吴某驾驶小轿车行驶至一路口时,撞上一辆二轮机动车,导致二轮机动车驾驶员经抢救无效死亡,吴某随即被以交通肇事案立案侦查。办案过程中,民警发现吴某有犯罪前科:16 年前他在苏州因诈骗罪获刑。吴某知道后懵了,自己老老实实在福建打工,从来没有去过苏州,怎么会在苏州 " 犯事 " 呢?

最终,当地民警经多方取证,并询问 16 年前诈骗犯罪同案犯,证实眼前的这个吴某确实未参与作案,但到底冒名吴某的是谁,却没有人指明。2018 年 5 月,吴某因交通肇事罪被福建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缓刑。

虽然被判处的刑罚并不重,当地法院也并未在判决书中认定其前科,但公安系统中的 " 前科 " 记录始终成为吴某的一块心病。尚在缓刑考验期的吴某决定追根刨底,还自己清白。

经详细了解情况后,2018 年 10 月 11 日,相城区检察院决定对这起 16 年前的诈骗案立案复查。2002 年 10 月," 吴某 " 伙同董某、金某至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家具城,由金某冒充广东老板," 吴某 "、董某冒充购买家具的客户,三人以废旧的 " 中央银行 " 纸币调换人民币可从中赚取差价为诱饵,骗得客户张某 1 万余元。案卷上有白纸黑字 " 吴某 " 的签字,卷宗中身份信息与吴某完全吻合。原案被告人早已出狱,留存的照片已无法辨认。

承办检察官委托技术部门提取吴某的笔迹及指纹,报送至苏州市检察院技术部门对吴某与原审被告人进行笔迹及指纹鉴定。鉴定结果很快出来,申诉人吴某与原审被告人并非同一人,原审认定的被告人身份确实有误。

那么,究竟是谁冒用吴某的身份实施犯罪呢?复查过程中,吴某向检察官透露,自己曾丢失过身份证。检察官认为,极有可能是有人盗用吴某的身份证进行犯罪。承办检察官再次认真翻阅当年的案卷,发现原审被告人似乎对吴某的家庭状况等信息非常熟悉,据此推断是熟人作案。

检察官与侦查人员一起远赴吴某老家安徽等地展开调查,初步确定吴某的哥哥吴大某有冒名的嫌疑。检察官随即询问并采集了吴大某的指纹,通过技术比对,在证据面前,吴大某承认自己是那起诈骗案的真正参与人。

2018 年 11 月 19 日,相城区检察院就这起诈骗案向该区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认为该判决对被告人吴某的身份认定有误,建议予以纠正。12 月 14 日,相城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认为相城区检察院的再审检察建议正确,应予采纳,裁定将原审判决书中的被告人吴某更正为吴大某。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更何况是事关名誉的大事。" 检察机关的再审检察建议还了我的清白,我的心里好像有块石头落地了。" 消除前科的吴某如释重负。

(编辑 苏湘洋)

相关标签

检察官 检察院 苏州 身份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