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美国药企福泰创业上市故事的《十亿美元分子》近期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本在美国畅销了 20 年的经典书,曾经被《财富》杂志誉为最令人增长智慧的书之一。这部纪实型的科普书讲述了一个从 1000 万美元到 450 亿美元的科学创业传奇 , 还原了最真实的药企竞争与合作,揭秘不为人知的制药内幕。
跌宕:一部激动人心的创业史
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就职于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药企——默沙东,35 岁时成为基础化学部门的高级主管,拥有 17 项专利,被认为是执掌默沙东每年 10 亿美元研究经费的有力人选。谁也不会想到,坐在这样一个极有权势位子上的人会突然辞职去创立一家新药企,并与他的前雇主为敌,与所有的药企一争天下。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乔舒亚 · 博格,他所创建的企业就是福泰制药。
福泰制药以 " 基于结构设计药物 " 为核心理念,成立于 1989 年,市值在 2018 年 5 月已达 450 亿美元,位列世界药企前 30 强。
然而回到 30 年前,成立之初的福泰没有任何科研成果,只有十余个科学家,是一家仅有 1000 万美元风投资金、每周却要烧掉近 10 万美元的创业公司。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创业期间挫折不断,福泰还是在短短两年内就上市了。
福泰如何筹钱,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博格有什么特别的营销技巧吗?博格如何适应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创业药企的人员配置是怎样的?博格如何管理他手下的科学家?创业企业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决策?《十亿美元分子》也许能为你提供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传奇:一部群星闪耀的医药史
本书对于福泰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它创业初期的三年。但作者构建起的历史框架却远不止这三年,他将 20 世纪医药史上诸多的大人物、大事件无缝编织于行文之中,精妙笔法着实令人佩服。
1918 年全球性大流感暴发,《纽约时报》发表社论:" 科学没能保护我们。" 这一事件随后成了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寻找药物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美国与德国在制药上的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 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科学从社会的边缘成为了主流。"
和平时期到来,新药发现迎来了黄金时代。" 科学不是干巴巴的习题,而是改变世界的利器。"
药学界的传奇马克斯 · 蒂什勒、现代有机合成之父罗伯特 · 伍德沃德 、肝移植之父托马斯 · 斯塔泽、默克(默沙东)公司的创始人乔治 · 默克将在书中悉数登场 …… 他们都是医学科学飞跃的见证者,也是这背后的推动者。
冲突:好的科学与好的商业
" 科学是一种荣誉,一种不容推卸的道德义务,把科学和金钱等量齐观简直是胆大妄为,绝对不可忍受。" 这句话所定义的科学想必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可是当科学进入商业的领域,科学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却显得非常矛盾。
" 科学循钱而至。" 当某一领域的研究受到媒体的大肆宣传、政府的资金支助,人人便趋之若鹜。比如当 1987 年艾滋病在全球各地暴发时,政府和药企对此密切关注,研究经费大增,促生了一波科学浪潮。在以前的申请书中,科学家通常以 " 可能用于治疗癌症 " 结尾,那时都改成了 " 可能用于治疗艾滋病 "。许多艾滋病研究公司也在那时迅速成立,再迅速地倒卖给华尔街。
博格进入的世界就是这般波诡云谲、贪得无厌。作为福泰的创始人,他清醒地意识到,征服疾病无法单靠 " 将人类从疾病与饥饿中解救出来,创造和谐美好的世界 " 这样的崇高梦想,痛苦的科学,原始的恐惧,甚至的纯粹的 " 贪婪 " 都会参与其中。
" 你需要钱来做科研,但是你需要违背科学精神、营造幻境才能使你的项目显得有竞争力,从而吸引到钱。" 初期的福泰就处于这样一个困境中。
这一场有关科学价值、夹杂着人性与道德的讨论将《十亿美元分子》的故事推向高潮。福泰将何去何从,令人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不同于其他企业传记,它不仅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巴里 · 沃思在福泰成立之初就进入了公司,他与福泰的成员同吃同住,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福泰制药从无到有,在科研与商业上屡挫强敌,并最终在两年内上市的故事。从没有一位作家能像沃思一样,那么深入地进入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怪不得这本书被评为《财富》杂志最令人增长智慧的 75 本必读书之一。
《十亿美元分子——追寻完美药物》
巴里 · 沃思 著 钱鹏展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