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汽车 2019-01-16
都是中国品牌,凭什么你卖得比别人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18 年,广发证券发了一系列报告,明确自主品牌高端化是一个趋势:据统计,2011 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售价 5-8 万元的车型销量占比高达 47.1%,2018 年已低于 30%;10-15 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本来是 14.9%,2017 年提升到 32.7%,15 万以上车型,2017 年占到 10.9%。

高端产品是人们钱包鼓了后自然而然的消费需求,所以大家在讨论大众把捷达硬生生做成一个低端品牌并准备大举进军中国低端车市场时,纷纷一笑而过。

领克和 WEY 尝到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高端化的市场红利,还有广汽传祺,虽然 TA 不是另外单独分支成立的品牌,从一开始定位 " 高端化 " 的路径始终更高明,目前广汽传祺旗下车型的市场零售价平均达 15 万元。

不过相信很多人立刻冒出疑问:都是中国品牌,凭什么广汽传祺就卖得比别人贵?——目前中国品牌车型还是集中在 10-15 万元区间。

而在车型相对比较贵的前提下,广汽传祺的 2018 年依旧跑出 53.5 万辆销量,同比增长 5.23% ——这是中国品牌为数不多的靠单一品牌实现正增长的企业。这一切都凭什么?

1 月初,我们走进广汽传祺工厂,并和广汽传祺几位非常核心的技术专家聊了聊,套到了几份内部资料,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贵在哪里?

每一款爆款产品背后都有纷繁复杂的原因,除了 " 顺势而为 " 的产品规划带来 " 顺势而上 " 的市场红利,产品本身的品质越来越被重视,火眼金睛的消费者已经不是吃素的了。

我们可以说配置高、空间大、造型美等老生常谈的优势是广汽传祺的产品亮点,但是其他中国品牌拼起这几项来,也都不是吃素的。很多时候归结到最后,精明的消费者还是选择了 " 精品 "。大家可能慢慢发现,广汽传祺的车型要比很多其他中国品牌更 " 耐躁 "。

一些国际奖项或多或少证明了这一点—— 2018 年 9 月 27 日,广汽传祺取得 J.D.Power 中国新车质量报告(IQS)中国品牌 6 连冠。传祺 GS8 更超越一众合资品牌,获得大型 SUV 细分市场第一。

这个奖项没那么容易揽入自己怀里。

2018 年,中国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车质量的差距在连续七年缩小后,首次扩大至 15 分,差距最大的问题领域为空调系统、车身外观和发动机 / 变速系统。这主要是因为 " 全民智能互联 " 后,车载智能互联设备导致设计类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导航系统不准确、内置语音识别系统无法唤醒等。

不过广汽传祺还是能在连续 5 年摘冠后,保住自己的第 6 冠。

以前对广汽传祺车型的基本印象和其他中国品牌并无太大区别,走进工厂一看," 耐躁 " 还是有 " 耐躁 " 的功夫," 贵 " 还是有 " 贵 " 的道理。我们不如先从几个例子看看。

No.1 车内异味从中国品牌第一跑到合资品牌前列

以前去试驾一款中国品牌旗舰轿车,开了 1 小时,实在受不了,在寒冷冬日打开车窗透透气。

广汽传祺的车主应该基本没这个困扰?广汽传祺花了很多心思,不允许车内异味的存在。

从前期开始跑全国做各个区域的客户调研,到一项一项锁定车内可能产生气味的位置:是加装的精品,导航、音响,还是类似后视镜、方向盘这种内置零件?到锁定后一项项排查,到量产阶段通过市场监控保证品质一致,广汽传祺对每一道工序的把关程度相当严苛,当然效果是好的:

2017 年,广汽传祺车内异味把控质量位列中国品牌第一,2018 年已经冲到合资品牌顶尖地位。

No.2 NVH对抗合资水平

NVH 简直是主机厂的工艺噩梦,很多车型在 NVH 上苦下功夫而不得好效果,但从终端市场反馈看,广汽传祺车型的 NVH 似乎还不错。因为广汽研究院工程师另辟蹊径,通过仿真计算捕捉气流吹拂车身产生的声学效应,创新性提出隐藏式雨刮、前唇气坝、低风噪后视镜等优化方案,首先从设计上奠定低风噪基因。

在制造端,广汽乘用车又引进国内首套挡风玻璃自动上件、自动涂胶、自动装配一体化设备技术,实现挡风玻璃安装的高精度和一致性——很多时候,NVH 不佳都是车上玻璃惹的祸。

这套国内首创的技术一直被广汽传祺引以为豪,也是广汽传祺在制造端的核心技术,在我们拿到的内部资料里,这项核心技术的要领,只给看了一眼就删了。。。

No.3 GM6上的 " 贯穿式尾灯 " 不是想造就能造

2019 年 1 月 2 日晚,广汽传祺 GM6 上市,很多人看好这款对标广本奥德赛的家用 MPV 后面的市场接受度。为什么?还是因为工艺比较高。

GM6 上首次运用的贯穿式尾灯,工艺难度和成本要比很多车型用的 " 三段式 " 尾灯高 20%。为了 " 更高级 " 和 " 更美 " 的视觉体验,广汽传祺狠狠心就给供应商下了需求。

据了解,鉴于难度和成本,供应商一直希望传祺改成很多车型都在用的 " 三段式 ",但是广汽传祺坚持没改,之后派驻工程师和供应商一起探讨各种细节,最终实现批量生产。

No.4很虚的 " 光影雕塑 " 感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广汽传祺 2016 年以后的销量剧增,很大程度上依靠触达消费者第一层的 " 设计 ",而其在设计上的鲜明特点就是视觉上的 " 光影雕塑 " 感。

这个词本来听起来就挺虚,在工艺上要实现更虚。所以广汽传祺邀请了有 50 多年行业经验的日韩专家一起上,通过对模具各种细微调整,并在检测环节专门设置了一个灯光间,也制造了一个专门的检测模具,用以检测是否有 " 光影雕塑 " 感。制造侧围的各种设备,每季度都要进行精度监测,确保精度在 0.2mm 的要求范围内。" 光影雕塑 " 最终成为量产的现实。

其他的还有很多案例。比如广汽传祺很多车型用的是电装空调,成本高出风快质量稳定,很多其他品牌并没有,钱都花在这些看不到的地方。

2018 年 9 月 28 日,广汽传祺获得广东省最高质量奖项—— "2017 年度广东省政府质量奖 "。

这是广东省政府设立的最高级别质量奖项,评审委员会主任由分管的副省长担任,成员包括 20 多家政府机构负责领导,相关产业行业协会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社团负责人,以及外聘的国内权威质量管理专家。

对于品质,确实每一步,都算数。

供应链是无法取代的优势:70-80%合资供应商

研发端制造端很花钱,其实供应商也很花钱。好的供应商意味着更高的价格,而广汽传祺有个和其他中国品牌不同的非常大的优势是,整个供应链有 70%-80% 是合资零部件的厂商——其他中国品牌集中在 40% 以下。合资供应商的好处是质量高、技术先进——都是成本的投入。

广汽传祺的供应商资源确实挺不错,BOSCH、MICHELIN、ANSTEEL、福耀集团等顶级供应商里,有 18 家是战略合作关系——即从前期研发开始介入,比如米其林和广汽传祺的合作,不单卖轮胎,还培养车手,包括售后向客户进行轮胎知识讲解,同时包括文化,即米其林的粤菜指南。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顶级供应商也不是随便找 " 深度合作伙伴 ",每个国家大概只有几个品牌,毕竟深度合作费时费力费钱,所以首先他们要看好这家车企。广汽传祺还是凭实力拿下了他们。

其他的全球化供应商,广汽传祺有 160 家,这就涉及到如何管理。广汽传祺对于管理倒是有一套。

前期设定 "11 大项 77 小项 " 的准入原则,中期合作保持每月评级制度和月度质量体系审核,审核观点集包括 11 大项,36 中项和 100 小项。同时设定落后淘汰制度,实施 " 品质红黄牌 ",发生多次不良就是黄牌,累计多张黄牌就出示红牌者,直接退出。

" 今后的竞争不是整车厂和整车厂,而是整条供应链。供应链体系如果跟不上,一旦到了量产就死掉了。"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采购部总监卫海岗说。

管理好供应商,也就完成了高品质量产的关键一步。

" 搞品质没有任何捷径 "

造车新势力拔地而起,虽然威胁不到传统车企的地位,但 " 制造 " 在智能化时代也降低了门槛,蜂拥而入的新手,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最直接是带来智能刺激,拉动新车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会反过来让消费者更深化理解 " 品质 " 和 " 工艺 " 概念,未来消费者希望真金白银买的就是 " 品质 ",贵的地方也是 " 品质感 "。

而 " 这么多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搞品质没有任何捷径。"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李建鲁笑着说。

从设计到研发到供应链,把关好品质,是广汽传祺这一阶段得以快速而稳健发展的内核。

但 " 高品质 " 大家都会说,在广汽传祺的标准里," 品质 " 被要求提升到 " 世界级 "。

2017 年,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广汽传祺成为百年来首个进入北美车展内场的中国品牌,这其实是其锻造 " 世界级品质 " 的关键一步。

很多人看待市占率不算太高的广汽传祺这种行为,更多会理解为 " 作秀 "。

人家不是。" 我们最大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进入北美市场——技术、品质和客户要求最严苛的市场来锤炼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的产品力和制造水平、管理水平,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技术中心主任张卫国一字一句很平缓地说。

这位老将先在广汽本田干了很多年,后被调到广汽传祺。广汽传祺里还有很多从合资公司调入的能将,比如媒体沟通会当天提供技术讲解的采购部总监卫海岗、质量部部长李建鲁以及制造二部部长郭劲松。

这些人才为广汽传祺带来更多人才、足够先进的技术和足够先进的设备解决方案,让广汽传祺的 " 世界级品质 " 慢慢浮出水面,让备严苛标准的北美市场,慢慢对广汽传祺表示出认可。

北美车展组委会主席 Ryan LaFontaine 之前就说," 我们看到了一个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年轻汽车品牌,正以友好包容、敢于担当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些苛刻的北美媒体也表示了看好:BBC 刊文,称赞广汽传祺是中国品牌的佼佼者,并评价概念车 Enverge" 充满科技感的外形闪耀全场 "、" 未来将十分吸引公众目光 "。

用 5 年,广汽传祺让自己的生产制造爬上 J.D.Power 中国新车质量报告(IQS)中国品牌冠军之位,再用更精进的工艺连续 6 年捍卫这顶皇冠。这一路确实不容易。

不容易,却也挺值。社会总是现实的,有了技术撑腰,说话才有分量。

很多人不知道,一开始不少优秀的供应商并不搭理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品牌,等到广汽传祺用连续 10 年增长的销量刷新自己的存在感时,各种供应商也自己找上门要合作。

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支持,也就拥有了话语权。

" 集全集团之力 "

当然,广汽传祺能有如此发展,离不开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支持,流畅的内部调动让广汽传祺成为广汽集团里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地,这或许也是这个企业希望振兴中国汽车工业最原始的初心。

这些合资企业确实为广汽集团培养了很多人才,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广汽本田第三工厂和发动机工厂的建设,基本由中方人员自己设计和企划,以及导入设备,日方参与很少。

这些年,不断储备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广汽集团,通过内部调动将这些人才源源不断输送给广汽传祺,这便成就其 " 高起点 "" 高标准 " 的优势。这种 " 内部的开放 " 一直让其他调动不了高技术人才的中国汽车集团羡慕。

而这种技术人才的优势在 10 年的积累里正逐步转化成生产力:目前广汽传祺的所有模具,国产化率已经达到 95% 以上,后续新车型的模具基本上 100% 都是国产化——目前很多合资企业的模具基本上还是依靠国外进口或者是在国内设立的模具工厂提供。

以前总是听广汽传祺内部人员强调这个企业 " 集全集团之力 " 的魄力,现在才知此中深度。

中国品牌已非吴下阿蒙,但中国汽车品牌只有不到 50 年历史,一下子超越欧美动辄上百年的造车工艺不可能,不过在市场换技术的途径里,有些中国汽车品牌确实花了心思学到些东西。

2018 年给汽车行业敲了警钟,但整体面的下滑,不过给这个过于强调速度而不强调质量的行业分出明确的界限:有技术有品质的品牌,强者越强。没有技术没有品质的品牌,终会消失在浪潮里。

广汽传祺看待行业变革很淡定,用资深媒体人的话说是,人家有真正的技术。

(文 /ZAKER 张洁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