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1-18
深晚领读|在史书中看战争大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又到周末,我们为大家献上四部与战争相关的历史作品,它们的精彩程度犹如一部部制作恢弘的战争大片,令人着迷又过目不忘。

(一)《百年战争》:重温英法百年漫长而且曲折离奇的历史

在欧洲中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是一部激烈、漫长而且曲折离奇的历史。英国和法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塑造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乔纳森 · 萨姆欣教授以其宏大的视角、丰富的细节为世人展示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百年战争》这部巨著共有五卷,二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前四卷,《百年战争:战争的试炼》为其第一卷。

乔纳森 · 萨姆欣曾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任教,《百年战争》时至今日已有《战争的试炼》《火焰的试炼》《分裂的王朝》《受诅咒的国王》四部作品问世,分别出版于 1990 年、1999 年、2009 年和 2015 年。他的作品还包括《朝圣者:一幅中世纪宗教图景》(1975)以及《阿尔比十字军》(1978)等。2009 年,他因《分裂的王朝》一书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

乔纳森 · 萨姆欣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与牛津大学,在离开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后,他投身法律事业,于 1970 年代加入伦敦内殿律师学院;1986 年,38 岁的他受命成为女王御用大律师;1990 年代初,又升任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助理法官。2012 年,萨姆欣被擢升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与 11 名同僚一起运作整个联合王国的法律体系。

作为《百年战争》系列的第一部作品,《百年战争:战争的试炼》详述了英格兰人那漫长而充满暴力的尝试——他们试图肢解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征战,则造就了欧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篇章。作品从 1328 年法王查理四世的葬礼开始,追溯了百年战争的脉络,内容则一直延续到 1347 年加来守军投降为止。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得以回溯战争早期爱德华三世蒙受的羞辱以及他所取得的胜利:斯卢伊斯海战、克雷西之战与加来围城战。正是借由这些会战,爱德华三世首次获得了伟大军事领袖的威名,而他的部下们也由此被誉为那个年代最为残酷和高效的战士。

《历史》对该书的评语是,毋庸置疑,作品一经面世,便成为记叙这段战争历史的最佳作品。这本书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部分在于其明晰的叙事风格与恰当的细节选择;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高超的全局把控、敏锐的判断、深邃的洞察,以及极具说服力且直截了当的风格——作者选择记叙文体,并由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贯穿全书始终,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处理资料时展现的高超智慧。

《星期日电讯报》评价该书有详尽的讲述和广泛的调研,它结合史学层面的深刻见解,造就了关于这场战争最鲜活涉猎最为广泛的记录。撰写此书的历史学家几乎让读者相信,他一定是亲身经历过所描绘的那些重大事件。

《百年战争(第一卷):战争的试炼》

[ 英 ] 乔纳森 · 萨姆欣 著

傅翀 吴畋 王一峰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9 年 1 月出版

(二)《战争的面目》:探求阿金库尔、滑铁卢与索姆河战役真相

军事制度、用兵之道、武器装备、内政外交,都无法反映战争的真实面目。当身临战场,战争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在战斗中会怎样行动?

古往今来有许多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但是严谨、真实的战争分析却不多。阿金库尔横飞的长箭、滑铁卢密集的火枪弹、索姆河倾泻如雨的炮弹,不同时代的战争面貌迥然不同。《战争的面目》是二战史学者约翰 • 基根的成名作,主要选取三个历史片段,解读真实的战争是怎样进行的。这三场经典战役分别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长弓弩的运用),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的滑铁卢战役(毛瑟火药枪的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运用)。

一方面,战斗的过程往往琐碎且凌乱。尽管战斗开始之前,军事决策者会制定一个完备的作战计划,但在实际行动中,决策者往往无法预测己方部队与敌方的互动实况,作战计划通常都被打乱。另一方面,对于双脚陷入泥泞战地的普通士兵来说,战争计划根本没有意义。面对横飞的炮火、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各种出其不意的错误指挥,再坚强的意志也不可能不受冲击。

在探求战争的真相时,有几个因素不能忽视,包括对建立在战友情谊基础之上的敌意和忠诚的理解,对领导和服从之极限的把握,对血肉之躯可以承受对战争的恐惧的怀疑。战略战术、国防政策、经济动员固然是理解战争的重要因素,但是普通士兵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第一线战场的真实处境,往往也对战争的走势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史学家和文学家分析了战争的机制,或勾勒出了战争的轮廓,但如果不了解战争的面目,我们仍不能真正理解战争。

书作者约翰 • 基根,是当代杰出的军事史学家之一,曾任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高级讲师、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历史学教授,被誉为二战后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权威。著有《战争史》《战争的面目》《一战史》《二战史》《温斯顿 • 丘吉尔》等。他因在军事史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 • 艾略特 • 莫里森奖,并曾获得大英帝国勋章和爵士勋衔。

《战争的面目:阿金库尔、滑铁卢与索姆河战役》

[ 英 ] 约翰 · 基根著

马百亮译

中信出版社 2018 年 11 月出版

(三)《战争史》:400 页里展现一幅战争 " 大历史 "

战争,绝不仅仅是政治的延续,它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触及人心最隐秘的角落。

从人类诞生之初,到人类进入现代世界,战争从未远离。战争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文明演变的主要动力。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而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战争史》是战争历史学家约翰 • 基根写给文明世界每个普通人的经典之作,作家通过历史学、军事学、政治学、人类学、进化论、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非凡视野,从战争的角度,重新讲述 15000 年的人类史。作品以战争的起源和变迁为主线,跨越 4000 年的历史时空,讲述战争如何影响文明,以及战争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从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遗迹;从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到罗马帝国的重兵方阵;从公元前 1469 年美吉多的战车对决,到 " 二战 " 太平洋战场的原子弹爆炸,基根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文明形态下的战争,这些战争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挂毯,勾勒出文明背后的冲突与对抗。

全书谋篇布局独具巧思,不是以编年形式单线罗列战例,而是从石、肉、铁、火四个主题,多维度解读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原始部落的燧石矛头、希腊战士的青铜武器、马背民族的战马和战车御者,以及近现代军事制度,每一次战术、武器、战争组织的进步,都催生了更高程度的文明。透过军事、战略角度的精妙分析,跨越人类学、生物进化论、演化心理学等多元领域,约翰 · 基根从战争的视角,引导我们发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

历史的本质在于反思,反思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战争史》从战争的角度反思人类社会的命运,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

北大教授何帆说,《战争史》是我读过的深具宏大视角和人文关怀的战争著作。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唐世平认为,战争是驱动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约翰 · 基根的这部《战争史》,在短短 400 页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战争的 " 大历史 ",以期我们铭记人类历史的血腥和残酷。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

《战争史》(修订珍藏版)

[ 英 ] 约翰 · 基根著

林华译

中信出版社 2018 年 11 月出版

(四)《二战史诗三部曲》:通过战争中人的故事再现伟大的历史时刻

分别于 1959、1966、1974 年出版的《二战史诗三部曲》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科尼利厄斯 • 瑞恩的代表作品。瑞恩改变了美国新闻界非虚构写作,尤其是战争纪实写作的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他的 " 二战史诗三部曲 " 一直在各类二战史非虚构作品、战争纪实作品的榜单中名列前茅,常销不衰,全球销量累计超过 2000 万册,其中两部还被好莱坞改编为电影。

瑞恩亲历三场战役,并在战后 20 多年中寻访 5000 余人,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从隆美尔、蒙哥马利等高级将领,到前线上的年轻士兵和逃亡的德国平民,每个人都在他的笔下变得立体可感,呈现出战争的真实面貌。

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亲历者,瑞恩讲述的不再是军事史,而是战争中人的故事。

这三本气势磅礴的巨作通过对二战欧洲战场三次重要战役的纪录,描绘了这场深刻改变了 20 世纪世界格局的战争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惨烈景况到战士的可怕经历,从战役的策划运筹到实际部署,《二战史诗三部曲》都有详尽的叙述,加上作者小说般的叙事手法和无数次的战争亲历与幸存者采访,使得这三本书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二战历史珍贵的第一手记录。

" 二战史诗三部曲 " 主要涉及二战中三次规模较大、较为关键的战役,分别是诺曼底登陆、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和柏林战役。

第一部曲:《最长的一天:1944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是迄今为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最长的一天》权威、生动地记述了整个登陆的策划和过程,也描述了战场个人所遭遇的传奇命运以及痛苦、迷茫与抗争," 犹如在诺曼底海滩安装了上万个摄像头 ",是非虚构战争史典范,了解诺曼底登陆不可替代的佳作。该书也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

第二部曲:《遥远的桥:1944 市场—花园行动》

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盟军决定发起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的联合攻势,试图在 1944 年年底前结束整个二战的欧洲战事,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面对着焦虑、绝望、恐惧,仍然表现出了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三部曲:《最后一役:1945 柏林战役》

柏林战役也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其后果将在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国际政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 ",第三帝国覆灭之时,柏林也遭受了毁灭性的创痛。这一刻,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一部关于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不朽著作。

科尼利厄斯 • 瑞恩,被誉为 "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二战时期,瑞恩是杰出的战地记者。他曾随同美国第八、第九空军参与过 14 次轰炸行动,亲历了诺曼底登陆,并跟随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欧洲战事结束后,他又奔赴太平洋战场前线进行报道。1947 年,他加入《时代》周刊,定居美国。随后,他开始了长达近 30 年的 " 二战史诗三部曲 " 研究写作。

在 " 二战史诗三部曲 " 中,他关注人的命运,力图再现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时代》周刊盛赞,他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和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 二战史诗三部曲 " 的出版使他享誉全球。1959 年,荣获克里斯托弗奖;1962 年,荣获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1973 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4 年,他才 54 岁,却不幸因癌症病逝。为了纪念他在新闻和历史写作方面的突出贡献,美国设立了科尼利厄斯 • 瑞恩奖。

《二战史诗三部曲》(修订珍藏版)

[ 美 ] 科尼利厄斯 · 瑞恩著

王义国、李文俊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18 年 10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相关标签

二战 瑞恩 萨姆 柏林 乔纳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