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几天
小编和大家说过的
深圳 - 河源对口帮扶背后的故事吗?
帮扶路上,因为有他们的存在
才让这条道路充满希望
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的
是另一位帮扶工作者
李永红的故事
冬天的下涧村,连雾都是香的。
下涧村是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的一个贫困村,在深圳东北面 270 公里外偏僻山区,一条省道横贯山村。
李永红一大早赶了趟县城,返程中摇开车窗大口地呼吸。这个深职院的教授,当驻村帮扶队长已经两年半,离换届越来越近,他似乎想把这香雾吸进肺里、留进记忆里。
只是无法确定,空气里飘散的是什么香味。
晨雾渐渐散开,路旁零零散散的新房明显落成不久,成片的爆竹碎纸,把路基染得红红的。是硝烟的余香吗?不像。不过想到 25 家贫困户都改了危房或搬了新居,李永红脸上乐呵呵的。
骋目望去,稻田收割已久,布满稻茬子的田里到处“扑棱扑棱”跑动着鸡。是鸡粪味在空气里稀释一万倍变“香”了吗?想到这里,李永红笑了,作为一个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方面的博士后,他还真没有考证过这个传言,只不过看到亲手送给贫困户的鸡仔大多长壮了,李永红心里甜滋滋的。
在省道边“下涧村”石碑前,李永红向左一转,开进村道,把车停下。路边牌子上写着:“深圳鸿济公司百香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李永红(中)向深晚记者介绍当地百香果种植情况。深圳晚报记者 李慕瑶 摄
帮扶的事,是天大的事
省道左侧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河,以前叫澄江,现在叫澄溪,几年来名字的变化体现出河道流量锐减,必然留下大量滩涂。2016 年 5 月,李永红刚到下涧村就来这里访贫,这家的女儿在深职院读书。
“村就坐落在历史悠久的礼士镇,能穷到哪里去?”初来乍到的他嘀咕着。李永红也是苦出身,小时候光着脚板上学,什么穷没见过?
目测只是几百米的距离,却在河塘和滩涂边怎么都绕不过去,最后村里用梯子铺架河上帮李永红过了河。进门一看,李永红一刹那懂得了什么叫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学生的父亲卧床多年刚去世,一笔丧葬费就把为两个女儿预备的学费全用完了;爷爷卧床十多年,母亲一个人养家糊口,三个孩子中的哥哥到处漂泊打工,妹妹读高中。
▲贫困户家的小朋友自己做饭。
满墙的奖状,算是给人一点安慰。
李永红当场掏出 500 元现金,递给同学的妈妈,很快又协调校方落实了对学生的各项资助。这位学生学习很刻苦,勇夺技能大赛一等奖,毕业后留深工作,还帮哥哥也找到了工作。
从那以后,只要是帮扶的事,在李永红心里就是天大的事。他走遍了下涧村的山山水水,熟悉每一家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他策划组织 28 位教师和校友“一对一”帮扶贫困生;他利用学校优势给贫困人员举办电工培训班、汽车维修培训班。沿着省道一溜的汽修铺,都有他们的学员,有的已经脱贫致富,到河源市买房买车 ……
▲李永红(右)和镇领导走访贫困户。
在帮扶这个大事情上,整个深职院都动起来了,校领导、各部门、二级学院都有对口帮扶的贫困家庭。两年半下来,下涧村预脱贫率几乎百分之百。
家里天大的事,先放一放
田埂上三三两两,有了中午放学的孩子,他们见到李永红都会礼貌地打招呼:“李叔叔好!”李永红掏出手机,翻看前不久一个小学生发来的暖心微信:“李叔叔,你好!听我妈妈说你要回家了是不是?我舍不得你离开我们。你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帮助,我长大了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会好好努力读书。”
这是一个七八岁就能站在小板凳上炒菜做饭的小妹妹。李永红为她们协调解决了在小学里就餐的问题,也帮她家建了新房。读着孩子发来的微信,李永红觉得所有的付出特别值。
难道空气里传来的,是炊烟香?李永红肚子咕咕叫。
想起做饭,就想起自己的家。李永红半辈子为事业奋斗,从本科、硕士、美国访问学者、博士,到博士后,一路走来,家庭的担子都是妻子默默地挑着。参加了帮扶,更是分身乏术。儿子恰逢小升初关键时期,性格有点叛逆,跟妈妈更容易发生冲突。常常一个晚上十多个电话,孩子刚打完,妻子又打来,李永红总是耐心地接听、劝慰、教育 ……
有一个晚上,就在这个百香果基地,李永红谈工作谈到深夜,没有意识到手机信号弱,忽然间无数个未接电话、微信蹦出来,说儿子联系不上,不知道去哪里了。
▲李永红(右)和镇领导走访贫困户。
血一下子冲到脑门上了,这叫一个急啊!李永红想了一万种可能,也想了一万种应对。怎么办?赶回去?
好不容易接通妻子的电话,妻子却安慰他说,虚惊一场,儿子只是修手机去了,没有办法跟家里打招呼,现在已经联系上了。“你放心工作吧,千万不要赶回来。”
离家 250 公里,急也没用。为了理想,只得饮尽那份孤独。家里有什么大事还得靠妻子一个人担着。岳父患癌,需要手术,妻子在深圳借了车送老人去医院,不得不把孩子扔在家里“放羊”十多天。
李永红心里无数次地向妻子表白:等我回来,好好陪伴你们。
因为你芳香,所以世界芳香
或许有一种香,是从人的内心散发出来的。
从前这片滩涂,藻类疯长,空气里弥漫腐臭味。李永红请来校友,投资 4000 多万元建成 510 亩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中 70 亩就是这片种满百香果的滩涂,这就直接帮助 23 户、97 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果虽名百香,花田之间却并无馥郁香味,不过是在李永红心里散发着芳香。然而,这个中午,李永红却穿过果园而去,在东北方向一个贫困户的田里,还有一份牵挂。
▲下涧村百香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中即将成熟的百香果。 深圳晚报记者 李慕瑶 摄
原来,李永红初到下涧村时,隆重得如同嫁新娘,“送亲”队伍里有一辆五六吨重大卡车,嫁妆是他亲自在学校实验室栽培的 2000 棵黄花梨、几千棵百香果。一进村,他把宝贝全部分给了贫困户。
李永红栽培的实生苗没有病毒,生长力旺盛,绝不是村里常用的扦插苗可以比的。况且,贫困户买扦插苗不是还得花钱吗?这钱替他们省下了。
替贫困户省钱、给贫困户送钱,让李永红变得像化缘的和尚。谁要是去他村委的宿舍,他准能捧出一堆宝贝来给你炫耀,那就是各种捐赠仪式上用过的大红牌:捐服装、捐眼镜、捐书包文具、捐体育用品、捐自行车、捐棉被 …… 深职院派驻下涧村的帮扶工作队,在李永红队长的带领下屡获顶级评价。第一年只有两个字:满分;第二年只有一个字:好!
但是,李永红心里放不下,到田里一看,果然猜中了。实生苗部分被换上了扦插苗!李永红风风火火赶到农户家,那人正蹲在门口扒饭呢。
农户的想法很功利,实生苗第一年结果小,扦插苗结的果大,好卖钱,当然要换扦插苗。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饿着肚子的大教授,跟端着饭碗的农户上起了村头农技课,苦口婆心地告诉农户,提升品质比短效生产更重要。
李永红为国家林业局写过两个行业标准,都只写一个版本。但是驻村两年半完成的“百香果生产技术规程”,却除了标准版,还写了农民读得懂的普及版。李永红感慨万千,科学帮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自己在下涧村还会工作多久,学校实验室又培育的几千棵优质百香果苗,明年还得拉来。
中午一点了,李永红还饿着肚子,闻到什么都是香的。实际上,是因为他内心的美好和芳香,觉得下涧村的山山水水也变得更美好、更芳香了。
帮扶干部信息
姓名:李永红
原工作单位和职务:
深圳市鹏城学者长聘教授
深职院化生学院副院长、教授
现帮扶工作地点和职务:
深职院驻河源市和平县下涧村精准帮扶工作队队长
主要成绩:
2016 年年度考核:满分
2017 年度巡查定级:好
工作感言:
输血项目和造血项目并举,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并重,是帮扶脱贫的长效机制。
在深圳对口帮扶(支援、协作)全国 6 个省区市 34 个县(市、区)中,河源是深圳支持力度最大、帮扶时间最长、投资项目最多、派出干部最多的一个市。
1 月 18 日,深圳晚报刊登了《那山,那水,那人,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 —— 深晚记者实地探访深圳 - 河源对口帮扶背后的故事》深度报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深圳晚报相关报道版面。《
时值全市两会,不少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都留意到本报报道,纷纷为深圳的帮扶工作和深圳晚报的报道点赞,并对深圳帮扶工作提出建议。
【市人大代表说】
市人大代表朱闻博:
最重要的帮扶就是教育帮扶
看过深圳晚报的报道, 市人大代表朱闻博深受感动,“可以看到深圳的干部去河源,他们用自己的管理能力、政策能力、专业能力支持着帮扶事业,还影响了身边的朋友一起支持帮扶事业,让人十分感动。”
朱闻博认为,帮扶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进行不同的侧重,改善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建立产业园一样重要。“最重要的帮扶就是教育帮扶。”朱闻博说,需要相关的政府机构、社会公众人士更多地关注当地孩子的教育,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就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工作成果,正尝试走出一条教育帮扶创新之路。
市人大代表赵广群:
应提升当地的“造血功能”
市人大代表赵广群对帮扶工作有亲身体会,他从 2012 年起,多次跟随帮扶工作团队到访过河源市不少地区。“帮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就像救助一个人,提升他的造血功能往往比单方面的输血更重要,思想和能力的改变才能给当地的发展带来持续性的改善。”
赵广群认为,如何建立结合当地特色的优质产业,以及如何给帮扶地区进行人才储备和技能提高,是帮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市人大代表廖志仁:
帮扶工作更精准更有针对性
市人大代表廖志仁是深圳华侨医院的董事长,多年来,他带领华侨医院的医疗队参与了对河源、汕尾、广西百色等地的医疗帮扶工作。
“不管是在具体的帮扶工作中,还是在深圳晚报的报道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这几年帮扶的思路在发生转变,更加 ‘ 精准 ’,更加有针对性。”廖志仁说,今年深圳要继续推进教育、医疗帮扶,在教育上,目前已从传统的对学校硬件措施的改造、建设和对中小学生的资助,转变成如今对教师队伍的补贴,扩充教师资源。廖志仁说,深圳华侨医院一直对河源的紫金进行帮扶,当地百姓反映非常好。
市人大代表曾俊英:
帮扶工作是一座实现双赢的桥梁
“通过对口帮扶河源的报道可以看出深圳晚报的记者团队采写十分用心,报道的数据详实,报道中的冯景山、彭嫦媚也是我平时接触过的帮扶工作者,透过文字我能感受到深圳晚报对帮扶工作者的关心支持,为媒体人的情怀和担当点赞。”市人大代表曾俊英说。
曾俊英表示,对口帮扶是重点工作,有利于当地各项事业发展,人大代表几次组团到对口帮扶地区做过调研。他两年走过河源市许多村庄,十分关注当地商业项目的发展,“将深圳企业和当地的资源联合在一起,形成双赢。”曾俊英认为,帮扶工作是一座桥梁,也是一个纽带,输送深圳的人才、资金投入,利用当地的天然优势、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达到高度结合、紧密联系的效果。
【市政协委员说】
市政协常委王岚:
帮扶工作需要主流媒体发声
2019 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深圳全年安排帮扶资金 28 亿元,精准推进 323 个相对贫困村稳步脱贫。对此,市政协常委王岚说,深圳在医疗帮扶、教育帮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深圳作为创新之城又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在产业帮扶上可以大有作为。
“需要像深圳晚报这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主流媒体发声,传播帮扶工作的成果和真实故事,大力宣传帮扶工作,促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王岚说。
市政协委员赵卉洲:
对口帮扶要“文化融入”
“对口帮扶成果的数据很直观,但其实人们都想知道这些数据背后的故事,深圳晚报的报道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帮扶故事,让我们发现原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做了这么多实在事。”市政协委员赵卉洲说。
她认为,对口帮扶的可持续力很重要,未来帮扶可聚焦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帮扶,要从提升当地居民文化意识做起,使他们有意识地思考和发展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其次她建议“顺势而为”,找到当地的基础优势,在此之上聚集促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在帮扶时要多到基层走走,做到“文化融入”,不照搬“深圳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将深圳的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融入当地,实现精准帮扶。
市政协委员钟帆飞:
帮扶不光是输血还应教会造血
市政协委员钟帆飞一直非常关注帮扶工作,与河源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在她参与发起的公益募捐下,今年,河源贝墩的一群留守儿童如愿来到深圳参观游学。
“深圳晚报的报道很全面也很生动细腻,让深圳市民了解到原来深圳与河源关系如此亲密。一直以来,深圳晚报在帮扶工作和爱心公益活动上不遗余力,号召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聚沙成塔,帮助了无数人,让我感到非常敬佩。”钟帆飞说,深圳对口帮扶工作不光是要帮扶,更应让当地发挥自身优势,两者优势互补,既帮助当地老百姓致富,又与深圳实现合作共赢,例如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养殖产业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不光是输血,更要教会对口帮扶地区造血。”钟帆飞说。
市政协委员韩玉:
深圳对口河源的教育帮扶模式值得推广
“深圳晚报的报道做得很不错,细致入微,用鲜活的例子向大众展示了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创新方式,可以让更多对口帮扶地区学习借鉴。”市政协委员韩玉说。
在深圳晚报的报道中,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走出一条教育帮扶创新之路吸引了韩玉的关注。韩玉说,深圳不仅出资金,同时依托深圳名校办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帮扶模式做得非常好,值得大力推广。他认为,人才帮扶至关重要,光有人才输出到对口帮扶地区是不够的,还应花更多精力在下一代人才的培养上,像深圳这样帮助河源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帮扶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推广。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楚宏 周倩 郭宇立 杜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