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2-28
太阳“休假”,书虫蠢蠢欲动?专家支招书籍要这样保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 最近,潮湿多雨,不少书迷都在为书籍防潮防蛀而发愁。怎么保持书籍 " 健康 " 呢?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 " 古籍修复医生 " 们。

△南图古籍修复室内,被书虫损坏的古籍

在南京图书馆五楼的古籍修复馆内," 古籍修复医生 " 们的桌子上都摆着等待医治的古籍。

这些古籍的病症各不相同,虫蛀、鼠啃、霉蚀、老化 …… 最让 " 医生 " 们头疼的是被小虫蛀过的,虫洞造型不一,或密密麻麻,或弯弯曲曲,打都打不开。" 书虫也分南虫和北虫呢!" 专家说,大家常说的蠹虫,就是书虫的一种,以前,每年藏书家们都会拿书出来 " 晒 ",就是防虫的。

△书页都粘在一起,需要一点点分开

惨!一百多岁的书籍,书名都被 " 吃 " 掉了!

布满虫洞,直掉碎纸渣,破损不堪 …… 历史文献修复中心主管陈绪军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册用纸包着的、颜色焦黄的古书拿给现代快报记者看,只见,书的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书页上布满了许多肉眼可见的大小洞。" 书页都粘连在一起了,连书名都被虫子咬没了,看起来很费劲 ",他查阅电脑后介绍说这一本是清代的古籍。

鼠啃、虫蛀、霉蚀、老化等问题都威胁着古籍 " 健康 "。" 古籍修复医生 " 们就是和虫虫们对抗的,他们用妙手让生病的古籍延年益寿。

△工作人员桌子上的修复工具

" 作为‘古籍医生’,少不了望、闻、问、切。" 陈绪军说,一般拿到古籍,先要观察它的破损情况,并拍下修复前的样子。然后,制定修复方案。接着才能将古籍拆开,折页、剪齐、压实、下捻,最后缝上线,基本上这本书就修完了。

" 古籍收藏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虫蛀。虽然都是虫子咬的,你看咬的形状都不一样。有的虫子,它就喜欢‘垂直式’啃咬,专爱咬圆洞。有的喜欢‘挖地道’,还有一些虫子是‘蔓延式’啃咬,啃一个大洞,开天窗。" 陈绪军补充说。

人有南方人北方人之分,那么蛀虫也分南北吗?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赵彦梅说:" 当然有!非但有南北之分,还有欧洲虫、亚洲虫呢!" 她表示,我们通常所说的 " 书虫 " 有很多品种,比如衣鱼、书虱、烟草甲、蟑螂,还有白蚁 …… 其中,偏好潮湿的虫子大多寄居于南方,比如说书虱等等可以称为 " 南虫 ",当然也有些不那么依赖湿度环境的,像衣鱼在北方也比较常见,就不能叫 " 南虫 "。

△古籍修复馆纸库,里面存放用来修复古籍的各种纸张

大家讨厌的蠹虫包括很多种

" 户枢不蠹 "、" 蠹啄剖梁柱 " 这些成语我们都听说过。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传闻中的 " 蠹虫 " 究竟长什么样。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会啃咬书的蠹虫叫做 " 书窃蠹 "。这种虫子的成虫有着椭圆形的身子,通体栗褐色,头上还长着两只长长的触角。还有一种身子软软的、长长的,全身呈乳白或淡黄,头部棕黄,看来扭扭曲曲,这便是蠹虫的幼年的样子。" 这种虫的幼虫期时间可以很长,危害也最大 ",赵彦梅说。

蠹虫以蛀食纸张为生,它咬过的书籍表面会布满芝麻大小的虫孔,虫道密布,为条状,充满纸屑和粪便。那么,蠹虫到底算南虫还是北虫呢?" 其实南虫北虫的区分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比如蠹虫,不管是南方或北方都可以见得到。它主要的生长地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南方省份,所以这些地方面临的蠹虫虫害也相对比较严重。"

七夕节,现代人晒幸福古代人晒书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现在七夕已经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但你知道吗?在古代,这一天是 " 晒书日 "。

七夕为何要晒书?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这样的记载," 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此外,民间还流传 " 七夕到,太阳高,晒衣晒书好。" 这种谚语。" 农历七月初七,阳光充足而又不过分炽热,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此时正是晒书籍的好时机。而且文人晒书还可趁机把书整理一下,温故而知新。" 赵彦梅说。

她解释说,在古代,读书人每年都会晒书防虫。" 北魏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晒书的时间一般集中在 5 月 15 日到 7 月 20 日。宋朝,还出现了晒书大会,一年一晒;到清朝,出现了一年三晒,分别是每年的 3 月、6 月、9 月。"

历史上,关于晒书的趣闻典故也很多。比如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里面记载了一个叫郝隆的人,七月初七这一天仰卧在大太阳底下,过往的人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躺着,他傲然地指指自己的肚皮说:" 我在晒书 "。后来," 郝隆晒书 " 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人腹中装书,富有学问。

防虫有妙招,听听专家怎么说

除了晒书,古代读书人还有妙招。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所长张金萍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 早在西汉的时候,就有关于‘杀青’的记载。所谓‘杀青’,古人就是在制作竹简的时候,将竹子放在火上炙烤把水分蒸干,然后刮去青涩的表皮。经过了这个工序,竹简比较不容易被蠹虫侵蚀。" 到了三国,读书人开始用药物防虫,他们往书库里搁一些草药、木炭、石灰 …… 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驱赶蛀虫。

" 明代以后,有人发明了一种叫做 " 万年红 " 的纸。为什叫 " 万年红 " 呢?原来,这种纸在制作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叫 " 红丹 " 的东西,‘红丹’呈鲜桔红色,其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毒性可以毒死蛀虫。" 张金萍说。

在南图,赵彦梅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了馆里防虫的常规做法之一。" 每次我们馆引入新的古籍,都会提前做好杀灭的工作。" 赵彦梅补充说," 我们把古籍放入零下 40 度的环境中冷冻两个星期,再缓缓解冻,恢复到常温。这样不但可以把可能有的虫子杀死,还可以有效杀灭可能存在的虫卵。" 她表示该方法不适用于彩绘书籍。

现在,读书人很多,家里的书如何防虫呢?赵艳梅建议,平常在选择书架时,要尽量选择有玻璃门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隔离外面灰尘和虫卵。存放书的房间,还要注意一下温度、湿度,如果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可以放上几包干燥剂。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见习记者 阿里亚 / 文 阿里亚 顾炜 / 摄)

(编辑 张爱红)

相关标签

医生 七夕 南京 库里 阳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