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3-01
深晚领读|我爱,因为我被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心理学大师艾里希•弗洛姆系列作品全新改版亮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艾里希 · 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存在的艺术》《论不服从》平装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 2019 年初重磅推出。

艾里希 · 弗洛姆 1900 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 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 " 法兰克福学派 " 重要成员," 精神分析社会学 " 奠基人之一。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 1956 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 32 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这种态度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所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都出自这本经典心理学著作。

" 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 "(《健全的社会》)、" 如何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逃避自由》)、" 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 "(《存在的艺术》)、" 在所有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最高价值是人,社会的目标是营造各类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发展其潜能、理性、爱和创造力,真正实现自由和发挥个性 "(《论不服从》)。毫无疑问,弗洛姆的每部作品都在植根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人类的福祉与人生的意义。他的经典力作从生存与关爱、健全与自由等多重角度切入,值得人们反复品读、深入思考。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无意识地渴望与他人结合和联系。弗洛姆这套振聋发聩的心理学系列作品,无疑在当下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一股理性而温暖的力量。

《爱的艺术》: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此版还特别收录了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爱的艺术》

(美)艾里希 • 弗洛姆 著

刘福堂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

《逃避自由》: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与责任,它就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 · 弗洛姆在他 1941 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逃避自由》既是弗洛姆对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评。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中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逃避自由》

(美)艾里希 · 弗洛姆 著

刘林海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健全的社会》: 只有创造一个健全的社会才能保护自己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 " 不适应 " 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其他人,甚至自己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 " 可支配的人格 "。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组织方案后,弗洛姆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

《健全的社会》

(美)艾里希 • 弗洛姆 著

孙恺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存在的艺术》:达到了最佳的自我完善,就会幸福

《存在的艺术》的第一部分阐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模式的本质,这两种存在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施这些步骤也许会对人性化有所帮助。

《存在的艺术》

(美)艾里希 • 弗洛姆 著

汪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年 12 月

《论不服从》: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 " 不 "

在人类历史上,是不服从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社会进步,而不服从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独立思考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艾里希 · 弗洛姆的论文集《论不服从》所探讨的主题。

《论不服从》出版于 1981 年,由艾里希 · 弗洛姆在世时发表的多篇论文合集而成,论述了 " 服从 " 与 " 不服从 " 究竟意味着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和政治的意识形态。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

艾里希 · 弗洛姆反对盲从因袭,对常识中的 " 陋识 " 部分持批判的立场。他结合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洞见,曾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 " 常识 " 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 · 施韦策、伯特兰 · 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作为一位人本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艾里希 · 弗洛姆还在多篇论文中阐述他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结构分析。他坚定地指出,在所有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最高价值是人,社会的目标是营造各类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发展其潜能、理性、爱和创造力,真正实现自由和发挥个性。

《论不服从》

(美)艾里希 · 弗洛姆 著

叶安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