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扬帆起航。2 月 28 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针对纲要提及的几大领域给出建议。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副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分析称 :"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核心,以基础设施网络为前提,良好的商业环境作为无形保障,以金融中心拓展资金管道,合力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群。"
科研创新——汇聚全球人才至关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 15 年的战略定位目标是发展成为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到 2035 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
普华永道建议,为了实现该目标,核心和关键是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一起坚持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而大湾区的科技产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专注打造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以及技术服务领域的行业。
《规划纲要》支持粤港澳考虑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同时,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普华永道建议可借助香港顶尖的学府及知识储备,提高大湾区科创层次,以确保创新科技产业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能否吸引并汇聚拥有面向科技前沿、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至关重要,9+2 城市在保留各自特色的情况下,加快市场一体化,并在极需支持的领域和行业(如人工智能领域)提供居住、工作、流动、税务等便利可以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人才。香港在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转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质量认证和行业标准的设定方面,也可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整个大湾区。
金融产业——推动各地标准协同
《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具体目标。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的良好对接,可以成就大湾区金融业的发展。
普华永道建议扩大跨境投资选择,进而促进人员和资本流动。另外,针对内地与香港两地金融产品在监管与审批标准上的不同,大湾区规划的落地也是一个契机,应更好地研究差异所在,并致力于推动两地标准的协同。此外,亦建议促进初创企业融资平台、打造区内绿色金融中心、深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以及完善配套以打造香港成为全球船舶及航空租赁中心。
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化
基础设施一直视为发展的根基,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的支撑要素,它可以促进人流、物流,从而促进资金流、信息流。大湾区的特色为连接各城市,虽基础建设成熟度各有差异,但要达到真正便利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普华永道建议,基础设施应该联通网络化,湾区基础设施的打造和升级需要具有前瞻性与突破性,通过联通网络化,极大促进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提升多式联运,做好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与接驳,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加强与战略地区以及 " 一带一路战略 " 等重大国家战略节点的连接。
营商环境——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隐形基础
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营商环境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其它宏伟目标的隐形基础。普华永道建议大湾区内地城市在改善商环境方面加强和香港交流沟通,力争短期内提高 9+2 城市群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继续引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同时将保持和提升了大湾区对企业、创业者、以及人才的吸引力,最终推动经济发展繁荣。而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各方人才的支持,优质的居住环境,包括医疗、教育、低税制等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
智慧城市——有望快速弯道超车
智慧城市 ( Smart City ) 是大湾区可以快速弯道超车、最有潜力引领全球的领域之一。鉴于大湾区中的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有不同的法律、信息、私隐和监管政策,对跨境生活及业务带来不少的限制和挑战。建构智能型大湾区城市群既要顾及整个区域的大框架和整体发展方向,同时要迎合个别城市的特殊环境因地制宜。因此,在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可以通过采纳不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城市之间基础建设纽带,不断深化合作,并建立信息流通数据的分享平台,以以人为本的方法发展成为综合智能型区域。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副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总结表示:" 大湾区的发展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各城市应视差异为动力,协同建设;企业应充分把握这个契机,借势发展,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群。"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责编 徐再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