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3-07
深晚领读|穿过剧场 记录中国 现代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在北京的48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阿瑟 · 米勒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被誉为 " 美国戏剧的良心 "。1983 年春,他受邀来到中国,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他的头号大戏《推销员之死》。除去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阿瑟 · 米勒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历史交会点的古老国家:样板戏的岁月刚刚过去,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迎面而来。《阿瑟 · 米勒手记:" 推销员 " 在北京》就是米勒以 1983 年的排练日记为基础写成的。

1983 年《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大为轰动,几乎成为 " 乒乓外交 " 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这本日记有一个主题,或者说米勒对中国的观察有一个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中国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中的演员。通过一个剧作家对中国人的观察,让剧场与戏、与中国人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关系。"

阿瑟 · 米勒说,这本偶然结成的书大部分是按排练时间顺序写成的。中国演员们从早上八点排练到中午十二点,然后休息,再从晚上七点排练到十点。他们利用中间的时间用餐及午睡。我因为担心自己被日复一日的陌生语言所隔阂,随身带一个小录音机录下我自己以及英若诚在排练时说过的话。英若诚扮演威利,因为英语流利,也担当排练的翻译,我通过他得以与其他演员顺畅地交流。如果下午没有排练,我就听早上排练的录音。这些录音复杂零星,我几乎已经全部忘记,于是我用打字机把它们草草记下。过了几天我就发现,记录的谈话显示出,我们大家正尝试着感受一个从未到过的未知国度:对他们来说,是想象中的威利 · 洛曼的美国;对我而言,则是中国式的布鲁克林。

在书中,阿瑟 · 米勒把自己的误解和错误的判断都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他坦承," 在那两个月里,我兴奋地努力地工作,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着中国。" 他同时认为,这本书记录的只是惊鸿一瞥,反映了一些平常中国人的心境。

这本书另包含了初版时未能收录的英格 • 莫里斯拍摄的珍贵照片,这些记录了排练场景、捕捉了演员与导演身影的照片,与阿瑟 • 米勒精练、深刻的文字相辅相成,以戏剧为触发点,一同为读者展现出那个年代的北京和中国。透过剧场、透过阿瑟 · 米勒,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缩影浮上纸面。

阿瑟 · 米勒(1915 — 2005),著名美国剧作家。英国剧作家哈罗德 · 品特称:" 他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领路人,我对他深为折服。" 他的主要剧作有《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桥头眺望》、《美国时钟》等。

《阿瑟 · 米勒手记:" 推销员 " 在北京》

[ 美 ] 阿瑟 · 米勒著

汪小英译

华侨出版社 2019 年 3 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相关标签

北京 演员 中国人 导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